潮新闻客户端 通讯员 余笑笑
“昨天晚上吃了胡庆余堂的药膳餐,今天唱《九儿》的时候底气特别足。”女高音歌唱家谭晶的话赢得了台下一片掌声。
“我的母亲今年89岁,她是胡庆余堂的铁粉。”著名演员董勇在台上道出了很多老杭州的心声。
10月30日下午,“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暨胡庆余堂创立150周年主题活动”在杭州大剧院落下帷幕,众多专家学者、业内大咖、文艺明星等齐聚一堂为胡庆余堂150岁生日庆生。中国工程院院士郑裕国、胡庆余堂集团党委书记兼董事长刘俊以及众多市民在现场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
“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暨胡庆余堂创立150周年主题活动”现场
胡庆余堂从1874年筹建算起,已走过150个春秋。经过几代人的传承,它从杭州吴山脚下走向海外,也带领传统中医药文化发扬光大、迈向全球。
郑裕国院士指出:当下,合成生物学等技术正在推动中医药的现代化和工业化进程。中药资源是我们国家的战略性资源。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加快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而将传统中医药与现代生物工程技术相结合是实现中药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为了庆祝150岁生日,在过去的这个十月,胡庆余堂举办了一系列“中药文化节”庆祝活动,很多杭州人参与其中——
国庆节假期到10月10日,“光影腾辉照心地——庆贺胡庆余堂150周年摄影大赛获奖作品展”在河坊街展出,从1522张照片中选出的上百张照片讲述着胡庆余堂的中医药文化记忆,吸引游客打卡参观;
10月11日,第18届胡庆余堂中药文化节在大井巷启幕,河坊街的游客居民,一半人都聚集在现场,2000平方米的中药市集人气爆棚;
10月12日,2024胡庆余堂膏方节启幕,特邀国医大师葛琳仪领衔的中医团队为市民义诊,量身定制调理药方,现场每天人头攒动;
10月11日到15日,“金秋文化黄金周”连续5天,5场文艺演出连续上演,分享“笑”治百病、“知者乐,仁者寿”的养生之道;
10月20日、21日两晚,钱塘新城上空的两场灯光秀和1200架无人机表演,展现“戒欺”“修制务精”“胃复春胶囊”以及胡庆余堂古建筑等元素,生动讲述了胡庆余堂的文化底蕴,惊艳杭州……
“是乃仁术”系列公益行动正式启动
百年制膏,匠心传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药协会会长黄璐琦,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协副主席、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学部委员、中西医结合神经内科专家田金洲,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抗癌协会理事长樊代明,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季光以及中医药界同行也纷纷发来贺信,祝贺胡庆余堂150周年生日快乐。施一公提到,胡庆余堂以“是乃仁术”之心念、创济世救民之功业、立“江南药王”之品牌,为保护传承发扬中医药文化做出了贡献。
150个春秋,胡庆余堂的历史与杭州历史、中国历史细密交织,刻在杭州人的记忆中。一个品牌,为何赢得民众的青睐和口碑?为何能屹立150年而不衰?又何以成为“中华老字号”,成为中医药文化的代表?
1.
走在河坊街,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穿梭如织。穿越回150年前,1874年,胡雪岩就是在这里筹建胡庆余堂。51岁的胡雪岩,当时正值人生的巅峰。
大名鼎鼎的“红顶商人”胡雪岩,在洋务运动中凭借“官督商办”身份,乘势而起,成为一代商界传奇。51岁的他,已经拥有庞大的钱庄、丝绸生意,参与过太平天国战后重建,也参与过中国近代第一家专业造船厂——马尾造船厂的创建,成为洋务派名臣左宗棠的左膀右臂。
1874年,新疆阿古柏叛乱,左宗棠抬棺出征。大军粮草的巨额支出,朝廷无法满足,不足的军需就靠胡雪岩在江浙为他解决。凭借经商积累的与外国银行的关系,胡雪岩向渣打、汇丰等银行抵押借款1870万两白银。
四年后的春天,左宗棠一鼓作气收复和田,捍卫领土完整。也正是在这一年,经历四年的筹建,胡庆余堂在河坊街大井巷正式开张。除了军需粮草,胡雪岩还为西征军送去大量药物。
收复新疆后,左宗棠为胡雪岩表功,称他的后勤功劳不比前线将士少,朝廷授予胡雪岩布政使衔,赏穿黄马褂。于是胡雪岩有了二品红色顶戴,也有了“红顶商人”之称。
实际上,胡庆余堂开张仅仅七年后,胡雪岩的商业帝国就盛极而衰。国家疲敝、列强环伺之下,从钱庄、丝绸到洋务运动中的功绩,一夕之间灰飞烟灭。反而杭州的这家药号——胡庆余堂却留了下来。
原因为何?答案就在今天的胡庆余堂里。
穿越历史风烟,回到当下,走进河坊街大井巷,胡庆余堂150周年纪念的元素热热闹闹。一块块厚重的匾额题字,记录着胡雪岩做医药的初心,也记录着几代人坚守不移的信念。
走过150年历史的胡庆余堂
2.
迈进胡庆余堂,黛瓦白墙的古建筑吸引了不少打卡拍照的年轻人。里面匾额题字众多,其中有一块很特殊,挂正堂胡雪岩像背后,它是朝内挂的——不是给顾客看的,而是给职工看的。匾上两个大字“戒欺”。
旁边有胡雪岩亲笔写的跋文,他说经商之道,不能碰一个“欺”字,做医药关系性命,更加如此。“余存心济世,誓不以劣品弋取厚利”,希望诸君以我之心为心,“采办务真,修制务精”,不要欺我、欺世人,如此才能做好造福大众的事业。诸君觉得这是为我考虑也可以,为诸君自己考虑也可以。
落款时间光绪四年(1878年)四月,正是开业那年。匾后面,顾客大厅正中设有一尊大香炉鼎,名叫“焚药炉”——凡顾客不满意的、劣质的药品,均投进去烧掉,另换新药。
“戒欺”匾额
除了这尊香炉鼎,“修制务精”还体现在一件器物上。胡庆余堂根据宋代药方研制“紫雪丹”时,效果一直不理想。有位老药工说,听祖父说过,“紫雪丹”要用金铲、银锅制作,方能奏效。这样的昂贵工具,大家闻所未闻,胡雪岩拍板马上制作!用了黄金4两多、白银4斤,最终研制出了优质“紫雪丹”。如今,这套用了很多年的金铲银锅已经是国家一级文物,收藏在杭州胡庆余堂中药博物馆。
与胡庆余堂齐名的北京同仁堂,也有一句传承的对联:“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与胡庆余堂“采办务真,修制务精”一致,只是更加通俗。
营业大厅顾客门楣上,抬头是胡雪岩书写的“是乃仁术”。仁者爱人,这是儒家文化的核心,也是胡庆余堂秉承的医者之心。
相传有一次,吴山上下来一批香客,抬着一个发痧昏倒的病人到胡庆余堂。胡雪岩恰好在,命人紧急施救,聊起来才知道,这是湖州来的香客。他们聊到湖州因战乱瘟疫大起,胡雪岩叹息不已。告别前,他给每个香客送了辟瘟丹和痧药。
辟瘟丹制作不易、价格不菲,有职工不理解胡雪岩这般大方。经理余修初却笑了:“胡公固然乐善好施,然亦是经营之道也。”后来,湖州胡庆余堂一带来求药的人渐渐多起来了。
胡雪岩还出钱修了钱塘江“义渡”。当时,钱塘江上没有大桥,从绍、金、衢等地到杭州,要坐船渡江。胡雪岩年轻时曾去金华打工,他知道老百姓渡江多不容易。胡雪岩出巨资,在三廊庙建码头,又购买几艘方头平底渡船,免费在两岸之间摆渡。义渡修好后,从绍金衢一带来胡庆余堂的顾客也增多了。
胡庆余堂成立后,每年伏天,胡雪岩命职工烧煮清凉解暑的药茶,免费供应。因为秉承“戒欺”“仁”的精神做生意,浙江人至今不忘胡雪岩的好。直到今天,每年酷暑时节,胡庆余堂的免费凉茶依然免费供应。
3.
胡雪岩去世后,胡庆余堂几经易手,但挂在头顶的“戒欺”“仁”,在几代职工中始终不忘、代代相传。
胡庆余堂创建时,冯云生是第一代老药工,他的儿子冯芝芳子承父业,进入胡庆余堂制药。1949年,14岁的冯家第三代也进入胡庆余堂,从学徒做起。他就是冯根生。
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了,他成了胡庆余堂第四代“大掌柜”,带领胡庆余堂迈入市场经济时代,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首届中国优秀企业家,成为浙商一代传奇。
小冯根生进入胡庆余堂第一天,祖母告诉他:“要认认真真做事、规规矩矩做人”,这句话他铭记一生。
学徒期按惯例为一年,但这一年杭州解放,学徒制取消,冯根生就成了最后一个旧式学徒。没了新的师弟顶班,他的学徒期也延长到三年。学徒期从最辛苦的“小炒”做起,每天5点前起床,一直工作到晚上9点才能睡;煎药时,每天煎300帖,两年煎十几万帖……
冯根生晚年回忆:“我中药的本领是苦出来的。”但每天和中药打交道,他很快把《浙杭胡庆余堂雪记丸散膏丹全集》背得滚瓜烂熟。这三年也奠定了他的药学功底,一生受用。
多年以后,有个华侨慕名前来,拿着一个方子配一批成药。冯根生问治什么病,以便确定做片剂还是胶囊,对方默不作答。冯根生拿来方子一看,贴近对方耳朵:你这方子是治癌症?对方一惊:何以见得?
冯根生说:中药治癌主张攻补兼备、活血化瘀,方子中20多味中药,麝香、蛇蜕、蜂窝主攻,人参、茯苓是补的,丹参用来活血化瘀。华侨挑起大拇指:行家,真是行家!
像冯根生一样,胡庆余堂的药工经历千锤百炼。胡庆余堂账房大堂悬挂着匾额“耕心草堂”。耕耘自己的心,这是儒家文化自我砥砺、正心修身的要求,也是潜心从事医药工作的写照。
相传胡雪岩时代,有个书生考上了举人,却发了癫狂之病。堂内名医诊断,或许龙虎丸可以治。但龙虎丸中含有砒霜,比例不小,如果制作时搅拌不充分,治病不成反而可能害人性命。
那时没有搅拌机全靠手工,没人敢承担这一工作。几天后,胡雪岩声称梦到了药王桐君传授他方法,他在密室里告诉工人,用搅拌棒在药粉中写“龙虎”二字,正反各999遍。如此搅拌,果然药到病除。
故事带有传奇成分,但沉得下心一遍一遍搅拌,正是以冯根生为代表的一代代药工们“耕心”的过程,也是“要认认真真做事、规规矩矩做人”的写照。
4.
2006年,胡庆余堂被商务部评为首批“中华老字号”。从晚清走到21世纪,漫长历史中,胡庆余堂也经历过衰落和复振。除了“戒欺”“真不二价”“耕心”这样的工匠精神,还需要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智慧。
新中国成立后,胡庆余堂改造为国有企业,后改名为杭州中药厂。1972年,杭州中药厂一分为二:原市区的胡庆余堂作为杭州第一中药厂,位于桃源岭的制胶车间升为杭州第二中药厂。
二厂厂长冯根生面对没有主打产品、厂房破旧、资金短缺等问题,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吸引人才,引入现代化生产方式,组织力量开拓新品,研发出“双宝素”口服液等一批新药。
胡庆余堂传统的中药产品是丸、散、膏、丹,冯根生适应现代医学,开发出片剂、胶囊、口服液甚至静脉注射液。改革开放后,有美国媒体来参观二厂,发现这家中药厂除了研究的是中药,“其他药厂情景与纽约或波士顿的化学生物研究所没两样。”
1978年,冯根生根据明成祖用过的药方“益寿永贞”,在国家医药总局一帮专家的支持下,研发了青春宝抗衰老片,很快在海内外市场得到认可。
冯根生顺应改革不光体现在中药生产上,还体现在改革管理方面。早在1984年,二厂被定为全国改革开放试点单位。冯根生向市政府申请,在全国率先试行干部聘任制、员工合同制,打响改革的第一枪。
经过一系列改革探索,1988年,全厂销售额猛增到1.7亿元,在全国中药厂中遥遥领先。改革带来了活力,效益好了、员工工资也涨了,冯根生成为改革开放的时代标杆。
1992年,杭州第二中药厂改制为青春宝集团公司。“青春宝”的名字来自拳头产品青春宝抗衰老片。名字是冯根生从古方“益寿永贞”常葆青春的功效出发想出来的,具有新时代气息,也与一代人挥洒青春汗水、壮大中药品牌的奋斗史,暗中形成了互文。
冯根生成为改革开放的时代标杆
5.
1996年,当年分为杭州第一中药厂的胡庆余堂因经营不善,负债累累,青春宝集团公司接管胡庆余堂,让二者重新合二为一。派谁出任总经理,重振胡庆余堂?冯根生想了很久,点将了年仅38岁的销售公司副总经理刘俊。
刘俊1980年退伍后就到杭州第二中药厂工作,是冯根生一手培养起来的年轻人。刘俊从青春宝没有带去一分钱,也没有带去一个产品。冯根生派他去胡庆余堂,给他开了12字“药方”:转换机制、擦亮牌子、清理摊子;并把祖母的那两句话说给刘俊:“认认真真做事,规规矩矩做人。”
年轻的刘俊对着这块古老的招牌,展开一系列改革,产品线、组织结构、产权机制全部调整。三年后,胡庆余堂不仅转亏为盈,而且成为杭州市纳税大户。2010年,冯根生退休后,刘俊被市政府任命为青春宝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国有企业青春宝集团进行混合制改革,胡庆余堂集团又购买了青春宝集团66%股权。胡庆余堂百年招牌,完成了品牌和精神上的回归。
时代在发展,经营思路也在发展。早在2010年,刘俊就组建了电子商务公司,在淘宝等平台开设旗舰店。2011年双十一,胡庆余堂天猫旗舰店一天的销售量,达到150家直营实体店的总销量的好几倍。
在同事眼中,刘俊是一个心态很年轻的人,总是紧追流行趋势。几年前,刘俊常在胡庆余堂外面的河坊街上溜达:他注意到直播兴起了,买糖炒栗子的店门口,年轻人正在直播。140多年的老字号怎能掉队?
河坊街上,胡庆余堂旁边,如意人生咖啡店去年开业。一面墙的中药柜,展示着中药文化,店里推出了陈皮红豆拿铁、姜黄拿铁、人参拿铁等,将人参、桂圆等中药成分融入咖啡,吸引着年轻人打卡。这也是刘俊提出的创意。这里原来是胡庆余堂保安亭,经过改造,非常年轻化、极具设计创意,与胡庆余堂的清代建筑形成对比。如今,如意人生咖啡店已经推出了三家。
近年来,黑芝麻丸成为年轻“打工人”喜爱的快消品,这也是刘俊和胡庆余堂最开始推出的。除了黑芝麻丸,还有中药茶饮汤包、暖宫贴、蒸汽眼罩……胡庆余堂耕耘传统中医药的同时,不断探索着年轻人的生活习惯和健康需求。
免费供应八宝粥
胡庆余堂从不缺少经商的智慧,胡雪岩时代就有“鸣锣杀鹿”的故事:为展示“全鹿丸”的制作,牵着鹿鸣锣巡游,最后回到胶厂后当众杀掉,投入生产。这与今天的“溯源直播”有相同之处。刘俊也曾说,“胡庆余堂希望获得年轻人的市场,中医药文化的传承离不开年轻人。”
150年后的今天,胡庆余堂已经不是当年吴山下的药号,而是面向国际的大型集团公司:除了制药、药店、中医门诊业务,还拥有药材种植、饮片加工、药材批发、药酒生产、药膳保健、美妆研发、科研等产业,适应现代人生活和消费需求。
当然,不变的是头顶的“戒欺”精神和文化传承。
一开始接手胡庆余堂时,刘俊深知老招牌要壮大,经营固然重要,文化更要传承好。2003年非典来袭时,刘俊从胡庆余堂的传统出发,联合浙江省慈善总会创办了慈善总会门诊部,专门设爱心诊室。当时,金银花等中药材价格飞涨,胡庆余堂却表示:哪怕原料涨100倍,也决不提价一分。
胡庆余堂的药材从来都论品质,再熟的供应商也要经过老药工们的盲选。“老字号企业,每走一步都要对百年品牌有交代。”刘俊的这番话里不难看出胡庆余堂的发展逻辑:不求规模巨大,但求做得久远。
2020年,疫情到来时,胡庆余堂捐赠防控物资到抗疫前线,除了酒精、防护服、护目镜等用品,还有辟瘟丹、中药汤剂、安宫牛黄丸、人参阿胶浆、灵芝孢子粉以及生脉注射液、清热灵颗粒等药品,价值达330多万元。中华中医药学会通报表扬46个抗疫集体,胡庆余堂名列其中。
作为胡庆余堂“大掌柜”,同时也是浙江省老字号企业协会会长,刘俊觉得,像胡庆余堂这样的众多中华老字号企业应该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传承商业品牌的同时,也应该传承品牌背后的文化精神。
10月30日,在“庆余长青——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暨胡庆余堂创立150周年主题活动”现场,他说:“近些年来,胡庆余堂积极转型升级,在产品开发上积极探索古方名方的二次研发,在制作工艺方面不断应用现代制造技术,在传承‘戒欺’文化的同时,不断探索老字号品牌的新魅力。作为承载百年中医药文化的老字号,胡庆余堂将始终以弘扬中华医药瑰宝为己任,以守正创新为动力,打造高品质、高疗效的中医药产品。”
岁月悠悠,初心不改。走过150年历史的胡庆余堂,药香四溢,门庭若市,有买药的顾客,也有来打卡的游客,其中不乏黄头发白皮肤的外国人。这里每一味药、每一剂方,都是传承和创新,见证着这个中华老字号的历久弥新,也见证着中华医药的发展。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