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由鄂尔多斯市乌兰牧骑、北京保利剧院管理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的舞剧《胡笳十八拍》在重庆大剧院上演。演出开始前,剧组举办了一场见面会,分享了这部精品舞剧台前幕后的创作故事。
▲见面会现场。记者 杨潇 摄
舞剧《胡笳十八拍》以“舞”讲述历史上著名的“文姬归汉”的故事。自去年上演以来,该剧先后入选了2023年内蒙古自治区重大主题文艺创作项目、北京市演艺服务平台精品剧目演出项目。新版舞剧《胡笳十八拍》于6月启动第二轮全国巡演,让更多观众能够领略到这部舞台佳作的艺术魅力。本次在重庆的演出,则是该剧本轮全国巡演的最后一站。
见面会上,鄂尔多斯市乌兰牧骑副队长苏建军说,相信重庆观众一定会在舞剧《胡笳十八拍》所展现的家国大义中找到共鸣,感受到那份深沉的家国情怀。
内涵丰富,引人深思
东汉末年,正值妙龄的东汉才女蔡文姬落入匈奴之地长达十二年,最终由曹操以赎回,重返故土。本剧以她在中原与匈奴间的历史故事为蓝本,运用独特的叙事技巧、感人的肢体语言与激昂的音乐,共同绘制了一幅波澜壮阔、充满生死离别与民族大义交织的历史长卷。
“蔡文姬的一生充满了传奇与波折。”见面会上,导演田壮在谈及此剧时说,“在展现她跌宕起伏的人生轨迹时,我们精选了她生命中的关键节点,力求展现一个立体、真实的蔡文姬形象。”
在舞剧中,蔡文姬不仅是一个心怀民族大义的英勇女性,更是一个有血有肉、情感丰富的生命。蔡文姬在南匈奴的美稷城(今鄂尔多斯地区)生活了十二年,并与左贤王育有二子。归汉,意味着她必须面临和亲生骨肉的分离。而“迎姬归汉”让蔡文姬在骨肉亲情和文化传承的民族大义之间的选择上,是徘徊的,是痛苦的,也是令人动容的。
以蔡文姬的相关历史记载为依据,将人物的个人情感纠葛交织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宏阔历史画卷之中,正是这部舞剧打动人心的关键之所在。蔡文姬的传奇人生,不仅是民族融合历史的生动缩影,更蕴含了深远的历史意义。
彰显不同地域风情
《胡笳十八拍》原是传说中一首融合汉、胡两地文化的音乐作品,据传为蔡文姬在由匈奴返回中原故土的旅途中创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十大名曲之一,其深刻内涵源自蔡文姬在南匈奴十二年间的生活经历与情感体验。
千年前,在辽阔的草原上,左贤王吹奏的胡笳与蔡文姬弹奏的古琴意外地交织在一起,奏响了一曲动人的乐章,这种奇妙的共鸣不仅见证了两人之间的两情相悦,也象征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展现了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存;千年后,舞剧《胡笳十八拍》借助艺术的力量,搭建起一座连接不同民族和文化的桥梁,是文艺工作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生动体现。
▲见面会上,演员正在发言。记者 杨潇 摄
“在这部剧中,舞蹈和音乐的关系就如同鱼和水一般密不可分。”饰演蔡文姬的主演孙秋月表示,作曲家通过不同乐器的和谐组合,让每个角色都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主旋律,折射出的蔡文姬打破了地域、文化的疆界,促进了汉、胡的交往与交融历史贡献。
见面会上,田壮还详细介绍了主创团队如何全方位展现胡汉两地不同的地域风情,具体而言,在舞美设计层面,他们巧妙地运用了圆弧移动条屏景片等元素,实现了空间的多样分割与重组;在舞蹈编排上,团队广泛吸纳了各类舞蹈表演元素,使得舞蹈内容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