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爱人》,这档综艺最开始的定位叫做“国内首档离婚纪实真人秀”。
第一季开始的时候,我差不多一集不落的追过。当时还写了推文 到现在我的微博还在关注【郭柯宇】。
当时还翻找了节目导演刘乐的采访,因为最开始节目立项很难,拉投资也很难,找嘉宾更是难上加难。
但那个时候节目的层次和深度,包括纪实手法的运用,现在看来依旧都是“细糠”级别的。
我为了这个滤镜,还去追了她后来开的一个新节目《春日迟迟再出发》,这个节目的定位更像是离婚之后的自我疗愈+相亲节目。
可惜没有后来了。
现在总结时间线再看,很可能就是导演觉得纪实类的不好做,耗时长,但没有商业效果,于是想在纯综艺上的试水吧?
后来我最喜欢的杂志《人物》还采访过导演刘乐,我印象里对导演那种很想做精品,团队大部分都是女生,更能共情嘉宾的部分所打动。
第二季开始后,就没太追得完了,一方面是因为画面的审美似乎发生了变化,还有就是对于话题人物的放任和渲染。
第二季上热搜的人物就是张婉婷,什么事件大家可以去自行搜索。
我真的不是一个怀旧的人,不是说,第一季真的好看到封神,然后觉得谁都没办法超越。
而是,我很敏感,我真的能很细微的感知到,制作团队是在给你【造梦 】,还是在给你【造屎 】。
如果现在让我客观的回忆第一季,包括大家觉得意难平的郭柯宇和章贺,可能也有表演的成分。
嘉宾或许也带了翻红的想法来参加,但导演组秉持的价值观依旧是要【呈现美】, 这个从画面上手截图就是海报,就能看得出来。
整个幕后团队大家还是在努力的为了主题【离婚后,我们都可以更好】做了很多的铺垫的。
不论嘉宾发挥的如何,节目组的三观只要不歪,那么节目就一定是和美好挂钩的。
但可惜的是,可能大家会觉得【单纯的美好】没有热搜。
我一直觉得流量是双刃剑,频繁热搜之后带来的商业价值会扭曲一个人最开始的出发点。
其实第一季里也有很多的话题,比如王秋雨和朱雅琼的老夫少妻,郭柯宇和章贺的爱消失了,还有就是功能性人物魏巍和佟晨洁,这一对儿更像是主持人,导演组还是没苦硬吃的为俩人找了一些矛盾点。
演员追求名利变现,愿意把个人隐私摊开在大众视野下供人点评,这个本质上其实是等价交换。
节目之后,郭柯宇复出,我甚至还爱上了她做乐队主唱的主题曲。
连带着共情了她的遭遇,直到章贺有女友上了热搜,我也觉得无比气愤,但那毕竟是节目播完之后的效应。
但第二季从张婉婷的设置开始,节目组似乎就预判了她会成为话题人物,所以哪怕镜头丑,都要给她时长,给观点放大,自此开启了全民作秀和全民审判的风潮。
第三季我一期没看,不过微博热搜更频繁了,话题人物是傅首尔,网友们甚至还造出了一个词叫做【傅首尔面相】。
如果说从这开始,网友们还是一种调侃夹带气愤的话,那到了第四季,从嘉宾阵营上看,导演组的用心几乎就昭然若揭——我们就是要黑红。
就在我以为杨子会成为话题中心,却没想到麦琳成功霸榜,然后就引发了一波互联网高潮。
我不想看,都能透过各种切片,看到所谓的【经典】画面。
那一刻我忽然感受到了某种人性的恶。
就是为了博眼球,任何个体,其实都是可以被牺牲的。
从制作方到观众,可能都会觉得,你拿了这个钱,你就活该挨骂才对。
然后就陷入了某种狂欢。
自此,我对导演组的立意,陷入了深深的怀疑。
在豆瓣搜索导演的名字,还能看到明年《再见爱人》大电影的排期。
如果一切商业利益都是安排好的,嘉宾不过是话题的棋子,网友热闹一阵也会过去,综艺节目嘛,没必要那么认真……
如果以上的种种都是某种正确,我只想问,那最初设定的国内第一档离婚类纪实观察真人秀的定位,还在么?
我们到底是要通过节目给大家展现离婚者的困境?还是只是借助由头去完成一场全民审判,或者是促成一场疯狂的表演?
如果第一季,尚且能看到一种美好的祝福——分手后,我希望我们都好。
你可以说这可能有点假,但同时这也是某种诚意和祝福。
现在则是,你愿意看鸡飞狗跳家长里短,太好了,我给你看个够~你生气了,我有热搜,皆大欢喜啊!
但这样的话,节目的立意似乎就从【 祝福】变成了【祝恶】。
观众内在的恶被喂养后,除了会更暴躁,还会获得什么情绪价值呢?
我始终觉得,人心向善,是一个群体的结果,也是某一种相信。
而相信人性本恶,从而推波助澜的放任,最后就像是寅吃卯粮,回旋镖总会打在自己身上。
可能如今这个时代去号召大家独立思考会让人觉得有点可笑,在算法预判人的期待,从而把奶头乐发挥到极致的今天,在人工智能崛起,大数据无处不在,上一秒聊天提到一嘴秋裤,下一秒打开淘宝和小红书,你就能看到推送的今天,这种【贴身】服务的本质,都是在温柔的降智。
清醒的前提是,远离让你产生负面情绪的场域。
没有什么比一个好心情,和平静的早晨,更值得期待。
我们已经被改造得无法好好平静的聊天,睁开眼第一个下意识动作不再是是握一下爱人的手,而是……拿起手机。
如果这已经是一种病,那就别让它再蔓延。
也肯定有你不希望变成那样的孩子……
先救救自己,再救救孩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