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新龙门客栈》继续出圈和买不到票的第二年——这可能是很多人没想到的。去年很多朋友没抢到票,我说没事的,热度过了今年就会好的。年底到了,朋友缓缓敲来两个字:骗子。
因为“骗子”的事情,今年和茅威涛又做了几次采访。换句话:新龙门为什么还这么红。今年除了红,还出了很多似乎和剧本身没关系的“意外”。“血册啦乌”(杭州话:血红血红)的红背后,我有一点担忧:目前的出圈,是否真实反映了越剧的发展和戏曲的现状?“转圈圈”传播链背后的40年“地层关系”,有多少人看到,又有多少人探到了最底?茅威涛几十年一直努力要让小百花回到主流媒体的关注中,不再为票房担忧,甚至一度还要画图表分析观众的黏合度,这些日子似乎在一瞬间不存在了,那么现在她还会担忧什么吗?
春节刚过完没几天,还在正月里,那天下午5点多,茅毛发来一篇文章《越剧怎么接住“泼天的富贵”》,之后是8段60秒语言——茅老师的另一项高能,60秒不断。还有两段来自几天后的0点52分。
我边听边想,这就是一篇稿子。茅威涛说,最近评论很多,但都没有归结到一个最重要的东西上面,今天突然之间出现了“新龙门”,这些年轻的演员,她们为什么会具备这样的条件?“厅长问我,你觉得这种剧目,别的剧团,别的剧种,能不能复制?我说不可能。他说为什么?我说因为没有准备好,接不住。”
我回复:累层的意义。
几个月后宣布,62岁,茅威涛又回来工作了,回到“小百花”当名誉院长和艺术总监。那天,在西湖边的茶楼里,我和老同事吴蒂一关关“逼问”她:当团长时想做却没做成的事,今天,仅仅作为一名艺术的把关者,你的信心来自哪里?后来,这篇稿子的题目在喝茶时流出来了:62岁,茅威涛为什么还要折腾。
马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