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马弄买菜的外婆,在天香楼结婚的妈妈,在江南驿约人吃饭的女儿……
三个地名一出,很多人秒懂了,这是一个发生在杭州的故事。
继高分都市剧《我在他乡挺好的》《装腔启示录》后,导演李漠带着三部曲的最后一部《180天重启计划》(下文简称《180天》)回归大众视野。
当漂泊奋斗的年轻人,放弃了铆足劲争取的工作和爱情,决定回家躺平,新生活该从何开始?
李漠给的答案是饭桌。
当顾云苏(周雨彤饰)抱着箱子出现在母亲吴俪梅(吴越饰)门口时,继父李建雄(耿乐饰)刚烧好饭。炖鸡汤、汆肉圆、炸藕盒,分别代表着大吉大利、团团圆圆、和和美美。
这些寓意,是卖菜小贩告诉李建雄的。
2023年6月底,来杭州采风的第一天,李漠逛了一下午大马弄——这是杭州很有名的老菜场。
蒋师傅酥鱼、油墩儿、裹着葱和猪肉的豆腐皮千张包……这些一一出现在了《180天》之中。
让角色与地域产生强联结,一直是李漠创作都市剧的抓手。和前两者在北京的故事不同,他将《180天》放在了杭州。为什么是杭州?李漠接受了潮新闻·钱江晚报记者的专访。
《180天》改编自豆瓣小说《180天陪产计划》,讲的是原本辞职回家“啃老”的28岁女儿顾云苏发现48岁的母亲吴俪梅高龄闪孕并成为其贴身陪护的故事。
故事本身没有明确的地域指向。制作之初,编剧将故事设定在了北京,当大量的俏皮话和儿化音堆砌在母女对话之中时,李漠的第一个反应是“水土不服”:“顾云苏和吴俪梅的性格和行为不太像北京人,比起外露的力量,母女俩更具备的是内在的韧劲。”
思来想去,李漠决定将故事放在南方,放在杭州。
比起温婉的吴语,杭州方言夹杂着北方官话的直率大气,有泼辣犀利的一面。这像极了吴俪梅和顾云苏的相处模式,上一秒用尖锐的语言去戳开对方的伤口,下一秒就互相原谅、拥抱,彼此托举。
换一座城市叙事,便是挖掘另一种生活的可能。在李漠看来,城市独有的文化和气质会孕育不一样的饮食习惯和生活状态。于是他和浙江影视的制片人桑敏玲提出,希望能去杭州生活一段时间,进行更细致入微的观察,“杭州话到底是谁在讲?本地人买菜去哪儿?西湖和大家的关系是什么样的?”
在杭州,自然和生活息息相关。“推开窗户或者往外走20分钟,就是漫山遍野的绿。这个景色在别的城市真的很难找到。”
原木色和绿色,成了《180天》的主色调。和其他都市剧车水马龙的城市空镜不同,李漠透露:“除了顾云苏工作时用了一些钱江新城的空镜,当主角回归生活后,我们尽量规避掉高楼大厦,找一些户外的、葱茏的山林作为人物后景。”
李漠把摩托也带来了杭州。有时去西湖边的山里溜达一圈,饿了去法喜寺旁的江南驿老店,点上一盘椒麻鸡。
“外地人觉得杭州是美食荒漠,我觉得不然,我在戏里安利了不少美食。”从萧山蒸菜到黄龙附近的三明治,李漠列了一长串杭州的美食店。在他看来,杭州饮食文化最有意思的还是吃时令菜:“春天吃春菜,秋天吃秋菜,每个时节的蔬菜不一样,湖鲜和河鲜也不一样,很讲究原味。”
李漠爱用熟人,他的作品中常常能看到周雨彤、耿乐、韩东君……在不同故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刚开始选角时,李漠只给了一个范围,尽量找南方籍的演员。于是,吴越作为新面孔出现了。
“48岁,快乐的、充满朝气的、勇敢的妈妈。”这是吴越对中年吴俪梅的定义。
从绍兴来杭打拼的吴俪梅,年轻时因为孩子中断学业和前程,为了不在家庭琐事中迷失自我,她决然地选择离婚。再婚后,意外怀孕,高龄生产,她只有一个念头:“要生”。
吴越用“惊喜”形容自己拿到剧本的感觉:“中年妇女还是沉重的比较多,像这么一个可爱的、阳光明媚的角色非常打动我。”
周雨彤饰演的女儿顾云苏生在杭州,团队在她的妆造上颇花了一番功夫,各式各样的帽子、冲锋衣、雨靴……李漠介绍:“杭州有山、森林、湿地,加上小顾又是一个天天在外面跑的短片导演,这些利落的搭配很适合她。”
耿乐在开拍前便被李漠布置了“作业”,要求学习南方的语言方式,因为继父李建雄是个温柔的南方好男人。
老杭州李建雄,原本是个警察,受伤后转业成了体制内坐班的文职干部。一家人住的房子,是李建雄买的,在西溪湿地附近,窗外就是山。李漠特地研究了杭州人买房的逻辑:“新杭州人喜欢去滨江、钱江新城那边买公寓,而老杭州买房则喜欢往西走,买见山见水的排屋,要的是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劲儿。”
学习了两周,耿乐终于对着李漠说出了杭州话中的高频词“个么”,这也成为了剧中他的口头禅。
剧中操着杭州口音刁难顾云苏的公司领导,也是李漠拽过来演戏的,真实身份是浙江影视集团的老领导。他哭笑不得:“我审了一辈子片,从来没演过。”
“还别说,他演得挺好的。”李漠笑着说。
“创作者们不约而同把故事放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前沿地区,轻盈松快地讨论当代女性的选择。特别是年轻吴俪梅和小云苏的日常,有种剧版《好东西》的味道,又因为时代差异显得更激烈一点。”看了《180天》,有网友评论。
有一场戏,让李漠记忆犹新。在没征求顾云苏的情况下,前男友秦宇轩替她换了他认为薪资更高、空间更大的工作岗位,逼迫顾云苏和他一同去上海。顾云苏却爆发了:“你们擅作主张地规划好了我的人生,你们都为我好,但这种好,我偏偏就不想要。”
这样的爆发,28岁的吴俪梅也有过。
一天到晚在外应酬奔波的丈夫顾康琪,忽略她的追求和理想,告诉她:“当家庭主妇多好啊,在家里一待就有钱花,多少人羡慕都羡慕不过来。”吴俪梅不愿意。离婚后的她,虽然学历不高,赚得也不够,还得独自抚养一个女儿,但吴俪梅却笑了:“我有了好多奢望,我觉得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才刚开始。”
《180天》里的男性角色并非以往都市剧中有道德缺陷的坏人,但顾云苏和吴俪梅的爆发是内部自我意识的觉醒,她们听到了自己不愿意继续下去的声音。
“《180天》想讲的是选择,选择不存在对错,每个人都有自由选择人生的权利,可以往自己需要的方向奔走。”李漠说。
明白自己不想要什么,但到底想要什么,像顾云苏这代的年轻人依旧迷茫。这也是《180天》所要展现的都市年轻人困境,他们迷茫着该奔向哪儿去,该为什么而活?想要得到尊重,想要独立,想要实现自我,但具体怎么做,还不清楚。
通过母女两条线的不同经历对比,《180天》给出了不同时代下的不同选择。
(本版图片由李漠提供,为在杭采风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