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综艺节目《种地吧》横空出世,以9.1的评分成为黑马。它的第二季也延续了这一势头,虽然评分略有下降,最终以8.8分收官,依旧是唯一一档观众连广告都不忍快进的节目。
今年,《种地吧》第三季按时上线,最大的变化便是,虽然节目开场时集结了十位少年,但三人暂时告别。对于那些期待原有阵容回归的观众来说,这无疑是一个遗憾。不过,尽管如此,《种地吧》依然如故,继续通过人文视角关注众生,给那些坚守初心的人播下了希望的种子。
随着三位少年离开,节目组减少了对剩余七位主角的镜头。不过,这并没有影响节目关注更多有趣人物和事件的节奏,精彩依旧。节目一开始,少年们并没有如往常一样在“少年之家”干活,而是前往了玉树。节目组与其他综艺的最大不同在于,它并没有展示地震后玉树当地的成功案例,而是让少年们亲自见证不同地区发展中的困境与失败。
比如,成林想通过大棚改善牧民生活,但他带着少年们参观的大棚里满是腐烂的蔬菜和辣椒。成林的初心是通过为牧民提供工资、让年轻人接受更好的教育,但他的路并不平坦。藏医学校负责人更确木兰,则通过工厂为学生提供兼职机会,让他们在周末赚取收入,虽然工厂的利用率极低,面临不少问题。
这些片段不仅展现了他们的努力,还深入描绘了与他们背后相关的人物,比如藏医学校的负责人及学生们的日常生活。虽然这些人物并非我们熟悉的《种地吧》主角,但他们真诚、朴实的形象却打动人心。甚至有些镜头对准了无声的场景,一个孩子和妈妈靠近火炉取暖的画面,浓厚的人间烟火气息扑面而来。
虽然镜头有所减少,但节目依然将焦点投向了更值得记录的人和事,使得少年们的离开和镜头的减少不再是唯一值得关注的点。与其他综艺不同,尽管有一群少年参与,这档节目通过如此真实的方式记录了他们的生活点滴。相比其他偶像类节目,《种地吧》更具现实感,仿佛纪录片。
在第一季,节目就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些初出茅庐的少年们,在劳作一天后默默吃饭,疲惫不堪,机械性地进食,迅速呈现了节目中难得的真实面貌。接着,他们通过开会讨论,解决工作中的困难,不断付出后收获成果。从迎接小羊羔出生到搬运4000盆玫瑰,少年们真心实意地付出,所有争议性的片段也未曾删减,这份真实感无疑是节目的亮点之一。
当其他真人秀节目忙于让嘉宾作秀时,《种地吧》却回归了真人秀的初心,专注于人本身。它将镜头对准每一个人,记录他们接触的一盆花、一束小麦、以及栽种植物的土地。从小见大,尽管是小而精的综艺节目,它展现了宏大的格局,并通过真实的镜头让观众感受到耕耘与收获的不变真理。
当节目转向少年们的视角,带领观众去甘肃看年轻人如何在沙漠中治沙种树时,不需要多言“坚守”的意义,观众已经能感受到其中的深远含义。而随着这些年轻人逐渐获得影响力,他们也开始用自己的方式回馈社会,例如通过带货、文旅合作等公益活动,继续为玉树的发展出力。
虽然少数人离开,但《种地吧》的初心依旧未改。这也正是它依然吸引观众并能够持续存在的原因所在。
在这个噱头与话题先行的国产综艺环境下,《种地吧》能够从零到有、坚持其独特路线,也值得肯定。节目组精心挑选了十位少年,这些少年经过层层选拔,从300人中脱颖而出,与其他节目采用的“到场演剧本”不同,他们还必须经过培训和考核,才能在节目中亮相。节目组在幕后所做的努力,不亚于那些出现在镜头前的少年们。
在不熟悉农作物种植的情况下,节目组成员通过模拟农场实验,积累了技能,成为了资深“农场主”,才开始正式录制。这份用心和真诚,深深打动了观众。纪实类综艺节目容易产生乏味感,但《种地吧》通过少年们的成长故事,吸引了无数观众,看着他们从默默无闻的新人到登上春晚,展现了他们的进步与努力。
这档节目不仅让这些少年获得了人气,还通过节目传递了有意义的思考,鼓励观众去想:自己能为社会做些什么。《种地吧》跳出了传统的综艺模式,用真实的记录和接地气的氛围,让观众感受到一种简单、真挚的治愈感。
即便是冷门综艺,它依然能一步步打破常规,逐渐走向爆款。节目的坚持和初心不变,证明了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