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圈中的流量秘籍,似乎总是保持着“黑红也是红”的定律。近日,曹颖与麦琳这两位表面上毫无交集的女性,却因综艺节目中“奇葩”表现而备受关注。她们在正常采访时表现出色、情商高,而在节目中却像是换了一个人——言行不一、争议频频,令网友直呼“剧本痕迹太重”。究竟是为了满足真人秀的“抓马”需求,还是艺人自愿参与的黑红营销呢?
首先说曹颖,这位“主持一姐”,在《乘风2025》的表现让人大跌眼镜,俨然成了“低情商刺客”。她对王珞丹的名字纠结不断,强行挨着白百何;对邓萃雯则直言“我演不了坏人,长得不像”,引得反击“圆脸演不了反派”;甚至冷不丁拉上那英“我比她得罪人少”。这些言语与她以往稳重的春晚主持风格大相径庭,似乎是在刻意营造冲突。
然而,若细细品味她的表现,则充满矛盾:一方面被骂为“低情商”,另一方面却能准确说出每位姐姐的代表作,甚至对二次元网红卡琳娜的履历了如指掌。这种反差令人生疑——究竟是曹颖“放飞自我”,还是节目组给了她“挑事”的任务?有网友直言:“芒果台一向喜欢让老艺人扮演黑脸,曹颖不过是个工具人而已。”
再来看麦琳,从“全网黑”的角色一路逆袭至“商业毒药”的路途可谓是“血泪教科书”。在《再见爱人4》中,因“熏鸡事件”和“控制狂”等行为被全网围剿,然而这些争议却让她的出场费暴涨至六位数,带货销量更是随之蹿升。但好景不长,品牌方迅速划清界限,节目中的镜头被删削,甚至网友自发组成举报群来抵制她的商业活动。
更讽刺的是,她在长文道歉时对争议轻描淡写,却大谈“带动熏鸡产业”,被批评为“美化黑历史”。节目组还被爆疑似补录亲密画面、操控舆论,观众质疑“真人秀究竟有多少是真实的”。这场闹剧最终证明:黑红流量来得快,反噬也更加猛烈。
曹颖与麦琳的案例揭示了娱乐圈“黑红产业链”的弊端:冲突即流量,节目组通过剪辑放大争议,艺人则配合演绎“抓马”角色;黑红变现迅速,负面热搜带来短期关注,广告与代言接踵而至;反噬则是无声无息,公众情绪反弹时,品牌割席、口碑崩塌就在瞬间。
这一模式表面看似双赢,实则早已透支了观众的信任。例如《再见爱人4》的豆瓣评分从8分直跌至7.3分,网友们愤怒地控诉“把婚姻当作流量噱头”。而曹颖的“低情商”标签,也可能使她未来的主持事业蒙上阴影。
娱乐圈流量的游戏从未停止,但曹颖与麦琳的故事却给所有人敲响警钟:黑红或许能带来短暂的热搜,却无法换来持久的尊重。等到观众厌倦了“剧本式表演”,真诚与良好的口碑才是最真正的“护身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