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砰——”
一声枪响划破法国乡村的寂静,一个戴眼镜的中年男人颤抖拿着猎枪,眼中含泪。
这个画面,成为上世纪70年代观众集体记忆中,不可磨灭的战争电影经典瞬间。
1975年,一部名为《老枪》的法国电影,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三十周年之际,横空出世。
这部由罗伯特·恩里科执导的作品,一举横扫首届法国凯撒奖最佳影片、最佳男演员、最佳音乐三项大奖,创造了法国电影史上的一个奇迹。
影片的成功绝非偶然。
《老枪》用一个普通医生的复仇故事,取代了千军万马的战场描绘。以“以小见大”的叙事策略,使其在众多二战题材影片中脱颖而出。
法国电影《老枪》海报
影片两年后被中国引进,成为改革开放初期最早引进的西方电影之一,给当时的中国观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心灵震撼。
外科医生于连(菲利普·努瓦雷 饰)原本拥有幸福美满的家庭,温柔美丽的妻子克拉拉(罗密·施奈德 饰)和可爱的女儿。
为躲避战乱,他将妻女送往乡下老家。
然而当他前去探望时,却发现整个村庄惨遭德军血洗——妻子被火焰喷射器活活烧死,女儿也相继遇害。
面对惨剧,这位从未拿过枪的知识分子取出祖父留下的老式猎枪,凭借对家乡地形的熟悉,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复仇。
看过本片的老观众可能还记得,罗密·施奈德饰演的克拉拉被德军用火焰喷射器活活烧死的场景。
这位以《茜茜公主》中纯真形象闻名于世的女演员,在本片中完成了一次惊人的形象颠覆。
这一镜头也成为世界电影史上最具冲击力的暴力镜头之一。
“为了追求真实感,我们甚至使用了真火焰喷射器进行爆炸场景的拍摄。”导演罗伯特·恩里科说。
这种近乎纪录片式的拍摄手法,没有夸张的特效,没有戏剧化的表演,只有冷静到残酷的镜头记录,让影片中的每个暴力瞬间都带着令人窒息的真实感。
但《老枪》的特别之处在于,它不仅用暴力场景直呈战场残酷,更通过精妙的意识流叙事,将主人公于连的现实复仇与往昔回忆编织成双重镜像。
在明媚的彩色记忆里,是自行车铃铛声中,一家三口的欢愉;
在阴冷的黑白现实中,蕾丝阳伞下的温柔笑靥最终凝固在火焰喷射器的焦烟中,女儿银铃般的笑声永远沉寂于阴暗的地窖,听到的是老猎枪扳机扣响的复仇回音。
一面是和平的生活,一面是战争的惨烈。
这种时空交错的叙事结构,配合近乎残忍的对比蒙太奇,让观众亲眼见证战争如何将鲜活的美好一寸寸撕碎。
在复仇的暴力背景下,成为扎进观众心里的倒刺。
对于中国观众,《老枪》在中国引发的轰动,远超其他外国影片。
1970年代末,这部影片与《追捕》《望乡》等译制片一起,成为国人重新认识世界的一扇窗口。
在上海电影译制厂大师们的精湛配音下,这部法国经典被赋予了第二次艺术生命,深深烙印在一代中国观众的记忆中。
上海电影译制厂的配音大师毕克用那标志性的低沉声线,通过微妙的气声控制和富有层次的语调变化,完美再现了于连医生从温文尔雅到隐忍爆发的转变。
而为女主角克拉拉配音的丁建华,则用清澈动人的声线塑造了一个令人难忘的法国女性形象。
这种跨文化的艺术再创造,赋予了《老枪》别样的魅力。
47年后的今天,那把老枪的回响依然振聋发聩。
今天22:20,电影频道将为大家播出反映二战时期法国社会现实的杰作《老枪》。
这部穿越时空的经典之作,不仅记录了一个时代的创伤记忆,更提醒着我们珍惜和平。
同时电影频道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展播仍在继续。直至年底,电影频道为大家准备了大量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风格的抗战影片。
让我们一同铭记历史,汲取奋进力量,砥砺前行!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
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