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恒宾(资料图片)
在外界眼中,优秀者常伴随一份独处。音乐人李恒宾对此深有体悟,也甘之如饴。面对外界“埋头创作不如多曝光”、“纯粹的做音乐没出路”的建言,他坦言:“我不排斥,但也不接受。”
这份由内而外的真实感,构成了李恒宾的独特坐标。他不融入某种既定圈子,而是选择在自己的节奏里耕耘音乐。不趋炎附势、不随波逐流、不刻意逢迎。他的音乐追求,并非简单的雅俗共赏,也不执着于传唱度或商业排行,更无意迎合市场的风向。
“人无法全然不顾外界看法,但也不必为他人而活。” 他的态度清晰而坚定。
李恒宾身上,自有一种沉静气质,那是由深厚阅读与生活淬炼积淀而来。与其说他像一位艺人,不如说更接近一位歌者背后的文人。听众常被其歌词击中内心,时而直抵情感深处,时而显露出克制幽默,或信手拈来充满文学韵味与中国风骨的篇章。他的表达深邃,人却如水面,平静之下蕴藏着力量。
于创作者而言,作品不被理解或许令人遗憾。李恒宾将澎湃的情感与对生活的思考,凝练于方寸歌词之间。这种真诚的表达,与当下追求快餐式流行的潮流显得格外不同。他坦言:“我们都身处时代洪流,所谓的坚持,有时难免带有孤芳自赏的意味。渴望独特,却又无法真正挣脱时代的塑造。”
在李恒宾的笔触下,我们能感受到一种源于生活、却又超越生活的审美格调与思想深度。他的文字凝练精准,文化底蕴自然流淌。因此,“音乐诗人”的称号,比“音乐人”更能诠释他创作的内核,扎根现实土壤的写意旋律与中国风韵,成就了他低调而独特的音乐风貌。
当外界将他比作“下一个周杰伦”时,李恒宾的回应简洁而有力:“歌手,做自己就好。” 他从不参与比较,深知每位音乐人都有其路径。专注自身,比对标他人更为重要。他真正赢得听众关注的原因,在于歌曲中那份独有的现实质感和中国式审美意境。
不忘来路,方可行稳致远。李恒宾出生在广西桂平一个贫困的农村山区家庭。小时候跟随姑姑和叔叔一起在柳州生活,并曾在柳州市前锋小学就读一年级。在他4、5岁时,因家庭遭遇变故,母亲离家出走,并带走了一个弟弟。后来,他被叔叔送回老家桂平生活,并在垌心乡王举小学读书,直至毕业。之后,入读垌心乡初级中学。13岁时,还在读初二的李恒宾,由于家庭条件所迫,不得已辍学南下打工,先后从事多种不同的行业。做过流水线工人、餐馆洗碗工、销售员、服务员、发廊学徒、北漂群众演员等工作。在此期间,受黄家驹音乐的影响,李恒宾自学吉他并开始了词曲创作。
“那时的日子很苦,但拿起吉他,就像有光在支撑。” 他这样回忆。那些旁人眼中的苦难经历,如今成为他创作最珍贵的养分。“它们是我歌里不可或缺的味道,提醒我勿忘来路。”
在音乐创作领域,许多声音会优先考量市场反响。李恒宾的选择截然不同。
“我很清楚,有些歌未必讨喜,甚至偏离大众审美,但我必须写出来。” 对他而言,音乐首先是表达内在思考与真实感受的通道。名利的浮华并非所求,作品的真诚才是根基。
不随波逐流,不为名所累。 在略显喧闹的环境里,李恒宾始终保持着一种沉静。他不追逐热点话题,鲜少在公众场合亮相。相比曝光与炒作,他更习惯退居幕后,选择让作品成为与世界对话的唯一桥梁,坚持着那份安静而笃定的创作姿态。(记者 董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