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餐厅》的招牌挂到非洲大陆,观众期待的是一场美食与文化碰撞的盛宴,然而《中餐厅9》播出至今,萦绕在观众心头的却是挥之不去的疲惫与困惑:为何前三期过去了,餐厅大门仍紧闭未开?
节目组设置的“当地餐厅打工”环节,合伙人辛苦付出却遭遇零酬劳对待,首期便为这趟非洲创业之旅蒙上一层阴影。
随后超市采买的困境更令人窒息:物资堆积如山却无运输工具,林大厨焦灼中苦等货车的身影,成为节目效率困境的缩影。
前三期总计近270分钟的节目体量里,真正涉及餐厅核心筹备环节——菜品研发、菜单制定、服务培训的时长,占比不足17%。
岳云鹏作为飞行嘉宾短暂到访,其敏锐观察点出了节目症结:“一个餐厅最重要的是六个方面——定菜品、试菜、做菜单、餐厅的温度、菜品质量和服务质量。”
然而镜头呈现的,却是林大厨独自肩负起采购重担:从菜市场的新鲜食材到超市的锅碗瓢盆、瓶瓶罐罐的调料,事无巨细均需他亲力亲为。
当这位专业厨师既要深入市集精挑细选,又要返回厨房埋头烹饪时,观众不禁质疑:其他合伙人的核心价值究竟何在?
节目组在后勤保障上的疏漏更显致命,明知非洲当地采购正宗中式调料与特定厨具困难重重,却未提前从国内调运充足物资。
播出内容显示,后续所需的部分关键原料仍要从中国超市千里迢迢运来,筹备期因此被无谓拉长,合伙人的精力在漫长的等待中徒然消耗。
这种“明知山有虎”却准备不足的姿态,被观众无奈评价为“没苦硬吃”。
人员分工的严重失衡进一步加剧了观感上的不适,黄晓明作为核心合伙人,本应承担统筹协调之责。
可镜头捕捉到的是众人忙碌时他与尹浩宇姗姗来迟,抵达后不久又带着大队人马再赴超市——采购基础食材是否需要如此兴师动众?
当林大厨在厨房挥汗如雨、姜妍前后奔忙支撑运营时,某些成员不合时宜的“轻松感”与“眼里没活”的状态形成了刺眼对比。
沈月与翟潇闻频繁出现的无具体情境支撑的“哈哈哈哈”笑声,在紧张筹备氛围中更显突兀空洞,徒增尴尬。
下期预告中,尹浩宇作为服务新人上错菜的片段,更引发了观众对餐厅口碑的深切忧虑。
在陌生市场建立信任本就艰难,任何服务环节的疏漏都可能被放大,当节目组将“试错”过程作为看点呈现时,无形中也让观众为餐厅的生存捏了一把汗。
美食综艺的核心魅力在于美食的创造过程与文化的真实交融。
观众渴望看到的是林大厨炉火纯青的技艺展示,是姜妍巧妙构思的菜单诞生记,是合伙人齐心协力克服异国创业难题的智慧火花。
然而《中餐厅9》前三期,将大量篇幅耗散在重复低效的采购奔波与缺乏实质推进的琐碎环节中,林大厨与姜妍透支般的付出,反衬出团队协作的结构性失调。
《中餐厅》系列曾以明快节奏与美食治愈力赢得喜爱,如今在非洲广袤土地上,节目却迷失于自我营造的冗长筹备叙事里。
当观众耐心在无谓的等待与失衡的忙碌中消磨殆尽,当专业厨师困于采买杂务而无法尽情施展厨艺光华,这趟承载着文化交流愿景的非洲之旅,亟需找回“以美食为本”的初心。
毕竟观众真正渴望品尝的,是美食带来的愉悦与文化触动的惊喜,而非一盘盘因准备不足而错失火候的“夹生菜”。
当后厨的烟火气被采购清单的琐碎淹没,当文化碰撞的期待消磨于低效循环,我们是否该重新思考:一档美食综艺真正的灵魂,究竟系于食材的辗转寻觅,还是系于掌勺者灶台前那专注而笃定的眼神?
您认为《中餐厅9》目前呈现的节奏和分工问题是否影响了您的观看体验?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真知灼见。
图源网络,侵权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