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佳音被抵制了?
明明演技好的没话说,还是各大导演眼中的实力派、香饽饽,只要他出演的电视剧,绝对是品质的保证。
那为何一个好好的演员,会平白无故遭抵制呢?
背锅侠?
雷佳音被抵制,看似是角色重复、曝光率高,可这真的就是他的错吗?而不是行业问题?
打开视频平台,刷到雷佳音的新剧预告,换个频道,他主演的电影正在热映,就连地铁广告牌上,他那张带着标志性皱眉的脸也在盯着你,这大概是最近很多观众的日常。
从“前夫哥”时期的全民好感,到如今满屏“怎么又是他”的吐槽,雷佳音的口碑迅速滑坡,照出了内娱观众最真实的审美疲劳。
记得《我的前半生》刚火的时候,谁没为陈俊生那副窝囊又纠结的模样叹过气?他把中年男人的婚姻困境演得太真,超市里买醉的戏份,连啤酒沫沾在胡茬上的细节都透着无奈。
那时候观众夸他“演活了普通人”,可现在再看《长安的荔枝》里的李善德,同样微驼着背,说话时眼角往下耷拉,连叹气的节奏都和当年的陈俊生如出一辙。
有网友剪了个视频,把他在五部剧里“被生活按在地上摩擦”的片段混在一起,居然毫无违和感。
这种熟悉感起初是优势,《人世间》里的周秉昆蹲在墙角抽烟,手指夹着烟卷微微发颤,那股子被生活磨平棱角的劲儿,让多少观众想起自家父辈。
可当《酱园弄》里的反派也用同样的肢体语言表达阴狠时,违和感就冒出来了,就像同一道菜,哪怕是米其林大厨做的,连着吃三个月也会反胃。
更让人无奈的是雷佳音的出场频率。
春节档刚在《满江红》里看他演秦桧,转头《第二十条》里的检察官又接上了,这边《长安的荔枝》刚播完,姜文新片的海报上雷佳音又站在了C位。
有观众统计,不算待播剧,今年上半年雷佳音已经有六部作品和大家见面,平均每个月一部,这种密度,连当年霸屏的张嘉译都得甘拜下风。
导演们其实也有苦衷,张艺谋说过,雷佳音“可塑性强还不事儿”,冯小刚更直接,“找他拍戏省心”。
圈内人都知道,有些大腕进组自带编剧团队,台词改得亲妈都不认识,有的耍起脾气来,助理比导演还横。
相比之下,雷佳音确实像块好用的砖,哪里需要往哪搬,他能在喜剧里插科打诨,也能在正剧里飙演技,关键是从不挑肥拣瘦。
这种“好用”背后,藏着行业的尴尬,张艺谋拍《悬崖之上》时,想找个能演硬汉又带点怯懦的演员,筛来筛去还是觉得雷佳音最合适。
不是没有新人,而是敢用新人的导演太少,资本更愿意把钱砸在“安全牌”上,毕竟一部戏动辄几亿投资,没人敢赌一个观众叫不出名字的演员。于是形成了怪圈:越用雷佳音越保险,越保险越只用雷佳音。
观众的耐心就在这种循环里慢慢耗尽,去年有人扒出雷佳音待播的片子有十几部,合作的不是名导就是顶流,评论区还一片“期待”,今年同样的消息出来,下面全是“放过观众吧”。
这种转变不是偶然,就像小区门口的面馆,老板手艺再好,每天只卖一种面,食客总会想换个口味。
有意思的是,雷佳音自己似乎也没太当回事,采访里他说“能演就演,走到哪算哪”,这种随遇而安的态度,让他成了导演眼里的香饽饽,却也让观众觉得少了点突破的野心。
反观张译,拿到华表奖后宣布息影沉淀,反而赢来一片叫好。
演员和观众的关系很微妙,就像放风筝,线太紧会断,太松又会飞远。
其实大家不是真的讨厌雷佳音,看到他在《热辣滚烫》里为了演好健身教练,硬是练出了马甲线,评论区照样有夸他敬业的,《长安的荔枝》里那段雨中独白,弹幕里“演技炸裂”的称赞也没断过。
观众反感的,是那种被资本裹挟的无奈,打开电视是他,走进影院还是他,仿佛内娱只剩下这一个能演戏的男演员。
这种无奈正在蔓延,张译演多了正义警察,有人喊“换个人抓坏人吧”。
马丽接连演喜剧,评论区出现“看到她就想快进”,就连沈腾,今年春节档也因为两部电影撞档挨了骂,这哪里是针对某个演员,分明是观众对千篇一律的影视剧发出的抗议。
结语
说到底,演员就像厨师,哪怕蛋炒饭做得再好,也得时不时上个新菜式。
雷佳音的困境,何尝不是整个行业的困境?
当资本只敢押注“安全牌”,当导演懒得挖掘新人,当演员困在舒适区不愿出来,最终只会把观众越推越远,毕竟,谁愿意总在同一家餐馆,吃同一道菜呢?
现在打开热搜,#雷佳音 资源咖#的话题还挂着,其实与其纠结他是不是资源咖,不如想想怎么让影视圈的“菜单”更丰富些,什么时候观众能有更多选择,什么时候雷佳音们不用再一年演六部戏,这个行业才算真的健康起来。
至于雷佳音,或许真该听官媒的劝,停下来想想,下道菜该做什么了。
对此,你是怎么看待的呢?
参考资料
上一篇:他居然又翻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