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跑吧》作为国民综艺IP,新一季以沙溢“甩飞椅”与周深回归引爆热度,却也暴露了更深层的隐忧。常驻阵容的过度膨胀导致画面杂乱,化学反应生硬,节目整体凝聚力明显不足。当新面孔批量涌入,观众看到的不是新鲜感与活力碰撞,而是阵容拼凑的尴尬与节奏的支离破碎。这背后是“人多即热闹”的创作迷思,最终却让节目在喧嚣中失去了灵魂支点。
在众多常驻嘉宾中,张真源成为尴尬的典型缩影。他虽体力充沛、胜负欲强,但综艺环节早已转向轻松小游戏化,其优势无从施展。更突出的是其综艺感匮乏:卧底游戏中一句“锁骨可能是鹿姐的”的暧昧调侃,让白鹿当场无语,气氛瞬间冻结;接梗能力的缺失更使其常常游离于群体互动之外,偶像光环反成无形枷锁。范丞丞自然爆梗与张真源格格不入的拘谨形成鲜明对比——问题从来不在努力与否,而在于天赋与定位的错位。
这种尴尬并非孤例,而是时代少年团成员综艺困境的普遍写照。丁程鑫在《你好星期六》逐步摸索出自己的节奏,虽非核心笑点担当,却也贡献了可圈可点的表现;而张真源在《奔跑吧》中沦为背景板,马嘉祺在《歌手》舞台的专业性质疑,无不揭示着:偶像身份与综艺舞台间横亘着巨大的能力鸿沟。当公司策略性地将他们批量投入顶级综艺刷脸,无异于拔苗助长,既消耗艺人形象,也拖累节目质量,最终落得双输局面。
真正的转型典范如易烊千玺,其成功源于清晰路径与实力沉淀:街舞舞台以专业舞者姿态惊艳亮相,影视领域凭借《少年的你》等作品斩获影帝殊荣。他从未依赖简单刷脸,而是以过硬的实力在每一领域建立起无可替代的权威。反观时代少年团,尚未在唱跳主场锻造出真正出圈的代表作,便急于跨界分羹。当偶像的根基尚未稳固,盲目扩张综艺版图,无异于空中楼阁,注定摇摇欲坠。
偶像跨界本非原罪,但当综艺舞台沦为填补偶像空档期的“刷脸工具”,便注定是一场双输的消耗战。张真源们的尴尬不是个人能力的彻底否定,而是行业浮躁生态下错配的苦果——偶像与综艺间横亘着专业壁垒,需天赋与锤炼的双重加持才能跨越。唯有当艺人回归主场锻造出真正掷地有声的作品,当平台不再迷信流量而珍视适配,综艺的欢声笑语才可能真正自然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