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现在,耐心逐渐成为了一种奢侈。
上了班的文学硕士,回家之后也只会打开“重生在真千金回府认亲”。
别提读书学习,光是看个电视剧,都要看又快又爽的。
那到底,还有谁会关心文学呢?
苦等三年,这部曾经的“网红”国片,又来为我们解开答案——
但是还有书籍 第三季
导演: 叶深 / 罗颖鸾 / 郑苏杭 / 徐志垒 / 张藢苧 / 王子浩 / 金逸堃 / 黄怡 / 杨骊珠 / 高可馨 / 王黎 / 张蕊 / 穆艾琳
首播:2025-06-23(中国大陆)
季数:3
集数:6
单集片长:50分钟
第一季9.0,第二季9.3。
如同片名,讲的便是那些越来越被我们忽略的,和“书籍”有关的人和事。
对于大多数的我们而言,读书已然成为了一种奢侈的文艺活动;
然而在我们所不知道的、“看不见”的世界里,书是他们人生里的唯一一盏灯。
我们用眼睛来阅读,但对于盲人来说,阅读是用“触摸”来完成的。
汉语盲文是一种拼音文学,以6个点作为一个单元。
一个单元表达声母,一个单元表达韵母,一个单元表达声调,合起来便是一个字。
为了让盲人更加准确地能够摸读盲文,在盲文校对里最重要的便是定音标声调。
盲文校对通常需要一个明眼人,和一个盲人一同朗读,对每一个字进行反复确认。
尤其在读到生僻字或者同音字时,让盲人们阅读时能够准确判读出来,更是难上加难。
这样反复、枯燥又艰难的工作,作为盲文校对员的史然,也已经做了有20年之余。
12岁的时候,原本患有先天性青光眼的史然,突然失明了。
原本就模糊的一切化为乌有,多踏出一步都有可能失足丧命。
从那天开始,史然开始把自己彻底地关在了家里。
第一次带她暂时离开黑暗世界的,是盲文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那些在生活里所感受不到的情感与共鸣,全都通过手下的触摸阅读,流进了史然的生命里。
如果没有盲文书的存在,史然也不会渐渐地从黑暗的房间里走出来。
和大多数的盲人朋友一样,毕业之后的史然干起了按摩,但她却一直没有放弃寻找其他的可能。
直到2011年,中国盲文出版社扩招,史然决定努力一把,试试看。
功夫不负有心人,史然成功考上了,成为了一名盲文校对员。
但这和之前摸读盲文小说不一样,盲文校对员更注重的是版式规则,以及书中文字的错漏。
除了前面提到的定音之外,分词连写也是非常关键的一环。
当文字只能通过触摸来阅读时,如果所有的单元都连在了一起,不仅让人产生迷惑,还会引发各种理解上的歧义。
直到现在,工作多年的盲文校对员们还会因为分词连写的习惯不同产生争论。
在盲文书籍中,文学小说属于小众,更加大众一些的实用书籍当属于按摩教材、课程教材等。
校对这些五花八门的内容,对于史然来说,无非是一场枯燥的挑战。
其中最难的,当属《白话文学史》。
书中引用古文居多,很多史然都读不明白、更别提定音、分词。
每一次的校对,都像开启一场随机冒险,但这也是史然努力前进的希望。
当年的她从这些盲文书里所收获的力量,如今她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和她一样的盲人朋友们,也能获得生活的勇气。
对盲人来说,书籍是指路明灯灯,而对有些人来说,文学是他们用力生存的唯一证据。
在北京的街头,家政阿姨范雨素总是时刻待命着。
白天,她可能是小时工,是育儿嫂,是清洁工;
当她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回到东五环的出租屋时,她也是一位作家。
范雨素的成名之路,听上去非常地凡尔赛——
误打误撞地写了一篇文章火了,但我也不觉得自己写得好,只是约稿变多了,不好再过多推脱。
但其中真实,也只有从20岁就只身闯荡北京的范雨素才知晓。
在农村长大的范雨素,从小就向往着书中所描写的冒险世界。
12岁的时候偷跑出农村,被迫回家后成为了村里的“怪人”;
13岁的她被迫退学,成为了乡村老师,到了20岁,她决定来北京寻梦。
还在稀里糊涂的梦里,范雨素就被现实的洪流冲走了。
结婚、生育、家暴、离婚、出走。
她的人生里写满了苦痛和坚忍,为了要养活两个女儿,她只好当起了别人家的育儿嫂。
但幸运的是,在外来工友们聚居的东五环皮村里,有一个文学小组。
来自北大的张慧瑜老师,鼓励文学小组的工友们动笔写,这让本就爱看书的范雨素开始第一次尝试写作。
2017年,她因为心疼母亲在帮助村民维权的过程中摔伤,写下《母亲》一文被发表在了《皮村文学》上。
被“正午故事”的编辑发现之后,范雨素才由此开始了自己的写作人生。
看似有了人生新轨迹的范雨素,却依旧住在皮村,依旧做着小时工,也依旧会被主人家中所质疑,行李箱里的书是不是偷的。
写作并不能让范雨素重生,也不能让她飞黄腾达。
但如果没有文学,没有写作,命运也不过只是一汪江水,流过也无痕。
对范雨素而言,文学是一束火焰,陪着她披荆斩棘,也看着她不断努力燃烧。
原本是给我们提供养分的书籍,却在当下愈来愈快的生活里,变得遥不可及。
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意读书,只因为读书其实——“没什么用”。
小说不过是日常消遣,文学不过是无病呻吟,而那些宏大史诗,又怎能看得穿生活的那些真正苦痛。
真正“实用”的生活常识与工作技巧,又何必非要在书中获得。
但读书,就真的“没用”吗?
支撑着盲人歌手周云蓬的,是那一本又一本的盲文书籍,和无法泯灭的作家之梦。
即便生活再困难,书中也未曾给他带来金钱与名气,但那些积攒而来的精神力量,一直陪伴着他从无名走到现在。
而写出《流俗地》的马华作家黎紫书,穷尽半生,以文学之名试图逃离母亲与家庭的影子。
却在完成写作之后发现,故乡也好,母亲也好,全都是她身上剥离不掉的一份子。
文学像是一面镜子,照出自己所刻意隐藏和逃避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