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7月11日播出的《奔跑吧》最新一期节目里,身高1.61米的周深蒙眼和1.92米的篮球运动员郭艾伦对抗,周深竟被郭艾伦揪住衣领腾空拖行超10秒。
节目播出后,周深录制综艺节目遭嘉宾拖拽迅速登上热搜,粉丝曝光的截图显示,周深颈部、耳朵、面部均出现明显伤痕,而节目组疑似通过后期特效掩盖伤势。
尽管周深事后发文安抚粉丝,称\"没有大碍\",但这场风波远不止于一次\"意外碰撞\"。
它撕开了综艺行业长期存在的安全监管缺位问题,也让观众开始思考:娱乐效果的边界在哪里?艺人的安全难道仅仅是节目效果的牺牲品吗?
\"综艺效果至上\"的代价:艺人受伤已成常态?
近年来,类似周深意外事件常有发生。
李晨《奔跑吧》眉骨缝针(2015年)
黄景瑜《快乐大本营》手指骨折(2020年)
根据某娱乐调研机构统计,20202023年,国内综艺录制中艺人受伤事件年均增长23%,其中70%发生在竞技类环节。
然而,多数事件最终以\"艺人敬业\"\"节目组道歉\"草草收场,鲜有实质性改进。
在周深事件里,节目组未及时喊停,还有疑似掩盖伤情之举,这进一步暴露出行业对安全问题惯常性的漠视。
在游戏设计中,出现身高差30cm且蒙眼的情况。
这不禁让人质疑,如此设计是否潜藏着重大漏洞呢?这一设计元素或许会在游戏体验、公平性等多方面引发争议。
部分网友对游戏的安全性提出疑问。
力量悬殊:郭艾伦(1.92米/体重90kg)vs周深(1.61米/体重47kg),体型差距悬殊。
蒙眼之际,周深难以预判动作,自我保护能力丧失。
应急机制缺失:拖行时长达10秒,其间竟无工作人员介入。
对比案例:
韩国《RunningMan》在类似环节中,规定\"身高差超15cm需调整对抗方式\",且现场配备医疗组实时监控。反观国内综艺,往往为追求\"戏剧性\"而忽略基础安全逻辑。
粉丝控诉VS节目组沉默:危机公关为何总是\"冷处理\"?
事件发酵后,节目组至今未公开回应,而周深的\"自我安慰式\"声明反而让粉丝更愤怒:
\"没有大碍\"≠\"没有问题\":艺人被迫息事宁人,折射行业话语权不对等。
这种\"艺人吞委屈,节目组装死\"的模式,已成为综艺危机公关的标准流水线操作。
娱乐至死的时代,我们该守住什么底线?
法律盲区:国内综艺安全标准远落后于日韩
韩国《广播法》明确规定\"综艺需为艺人购买高额意外险,且高危环节需报备\"。
日本综艺设置\"安全监督员\"角色,有权随时叫停录制。
国内目前仅依赖电视台内部审查,缺乏强制性法规。
价值观扭曲:为什么\"拼命\"成了艺人必修课?
从\"某某艺人带伤录制\"的通稿,到\"轻伤不下火线\"的业内潜规则,娱乐行业正在将不正常的安全妥协美化为\"敬业\"。
这种扭曲的价值观,最终伤害的是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观众之责:我们是否亦在为“暴力娱乐”买单?
数据显示,《奔跑吧》撕名牌环节收视率通常比普通环节高40%。当观众为\"明星出糗\"\"激烈对抗\"欢呼时,是否无形中助推了节目组的冒险行为?
结语:安全不该是综艺的奢侈品
周深事件绝非个案,而是一记警钟:当综艺节目将\"效果\"\"流量\"置于人身安全之上时,娱乐就已偏离了本质。
行业需要建立更严格的安全标准,观众也应重新思考——我们到底想消费怎样的娱乐内容?
1.你认为周深事件中,节目组、嘉宾谁的责任更大?
2.综艺节目是否应当设立“安全红线”?
3.作为观众,你会因安全问题抵制一档综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