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
电影《旱塬》首映座谈会举行
影片主创团队、影评专家及
媒体记者齐聚一堂
围绕《旱塬》的创作历程和
深层立意展开热烈探讨
一致赞誉《旱塬》以扎实的现实主义笔触
真挚描摹了农业科学家
扎根大地、心系苍生的赤子情怀
今天跟小编一起来听听
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西北大学电影学院院长张阿利
如何评价这部影片?
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西北大学电影学院院长张阿利:生活细节铸就“意外惊喜”
影片带给他的是一份“意外的惊喜”,张阿利坦言:“看完十分感动!不由得想起了《人生》《野山》《老井》和《一棵树》这些经典西部影片,《旱塬》是对西部电影新的思考,与它们可谓一脉相承!”
张阿利尤其看重影片对“人”的刻画。他特别指出,《旱塬》没有停留在英雄事迹的简单陈列,而是以大量扎实、接地气的生活细节为纽带,生动勾勒出李立科与当地农民之间那份深厚而独特的联结。在张阿利看来,正是这些“不摆架子”的日常细节,让这位农业科学家无私奉献、扎根土地的崇高精神,化作了银幕上可感、可触、可信的鲜活形象,实现了科学精神真正“落地生根”的艺术表达。
“在当下同类题材创作面临诸多现实挑战的环境中,《旱塬》能够凭借其强烈的现实主义风格脱颖而出,这本身就非常可贵。”张阿利进一步分析道。他说:“影片对农民生活的精准呈现——无论是农事的艰辛、田间的对话,还是农人质朴的情感流露,无不透露出创作团队对乡村生活的深刻理解和真诚的尊重。这种对真实质感的执着追求,从电影的整体品质到具体农民生活细节的精心雕琢,都清晰地彰显了创作团队的深厚匠心与诚意。”
张阿利对《旱塬》的评价,穿透了艺术层面的赞誉,直抵影片更深层的价值核心。它不仅仅是讲述一位农业科学家故事的传记片,更是一部以真实力量叩击心灵的现实主义佳作。当银幕上李立科的身影与旱塬的黄土融为一体,当科学家与农民的情谊在细微处自然流淌,影片便成功将“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精神具象化,让一位把生命献给土地的科学家的灵魂,在每一个朴实无华的镜头中苏醒。
(记者:张小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