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是萨姆·门德斯执导的战争片。该片于2020年1月10日在美国上映,同年8月7日在中国大陆上映。
该片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背景,讲述了2名英国战士,为拯救1600名战友,逆行传讯,跨越生死,使命必达的故事。
2020年,该片获得第9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摄影、最佳视觉效果、最佳混音三项大奖。截至2022年12月27日,《1917》的全球累计票房已达3.84亿美元。
剧情简介
剧情简介
影片以一战时期,1917年春某一天的两个小时为背景,当时德军从战场撤退到兴登堡防线,那里设置了地雷和狙击手作为陷阱。英国军队在与德军长期的僵局后,寻找机会消灭对手,计划进攻兴登堡防线,在最后关头才发觉这是德军的陷阱。
布雷克和斯科菲尔德两位年轻的英军士兵奉命去前线传达命令,这次任务相当艰巨,不但要穿过前线和敌人阵地,留给他们完成任务的时间也只有一天,这不仅仅是为了拯救1600名英国士兵,而且布雷克的哥哥也在前线。
灵感来源
影片取自于导演萨姆·门德斯从祖父那里听说过的真实故事。他的祖父阿尔弗雷德在1916年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负责穿越无人区传递消息,当时他只有17岁。身材单薄的他经常被超过身高的冬季浓雾所笼罩,而在泥泞的战壕里待了两年,也让他养成了经常洗手的习惯。
直到70多岁的时候,他才谈起自己的这段战时特殊经历。“这是因为他永远都记得战壕里的污泥,”门德斯回忆道,“所以他永远也无法变得干净了。”门德斯想到了“在宏观中展现微观”的概念,以避免它成为无聊的历史片,而更符合当下观众的喜好。
制作过程
《1917》“一镜到底”是真是假?
影片的“一镜到底”实为“伪一镜到底”,电影由几十个长镜头组接而成,再利用后期技术处理和巧妙的转场,使得影片看起来像是从头到尾连续拍摄而成。导演萨姆·门德斯称该片每组镜头大都长于5分钟,有个8分钟长镜头拍了56次,并坦言“《1917》的拍摄难度是普通电影的5倍。”
为了让画面自然流畅,门德斯发挥了自己戏剧导演的专长,美术指导丹尼斯·加斯纳在制片厂空地上制作了大量场景模型,剧组在场景还没搭建好的情况下就开始了排练拍摄走位,精确计算出每个场景的长度,共耗费六个月的准备时间。 剧组还在拍摄区域旁边张贴了警告步行者的告示牌,以免行人不会被散落的“尸体”吓到。
拍摄过程
该片主要在英国取景拍摄,导演门德斯和摄影师罗杰·迪金斯花了9个月时间筹备。影片基本采用手持摄影,时刻处于运动状态,没有场景是重复的,要不断穿梭野外,剧组还为全员准备了写有全场人员走位、摄影及运动方式等标注的“地图”剧本,以便顺利完成镜头拍摄。还要保持镜头连贯性,有时要用钢索吊起摄影师和摄影机,拍广阔的场景。
在拍摄现场,大量镜头由于微小拍摄和演员失误被废弃。由于是外景拍摄,受天气影响很大,剧组尽量使用自然光以拍摄,并拍摄尽可能多的真正一镜到底镜头用以完成最后的拼接,想要等到剧情设定中多云的天气下马上完成拍摄,整个过程中气象学家一直都在现场,帮助剧组完成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战争电影《1917》一镜到底的拍摄手法,将战争的残酷展现的淋漓尽致。无论是两位主角一路狂奔,在一镜到底的视角下,上演一场惊心动魄的闯关大战,还是无人区的片刻安宁与遭遇突袭的无预警转折,都有着十足张力,让观众与主角“同呼吸,共命运”,共同感受这趟生死速递的紧张与刺激;而低空盘旋的敌机、烽烟四起的战壕等场景,既能满足观众对于视觉奇观的需求,也充分证明这是一部只有在大银幕前观看才能拥有完美视听体验的顶级大片。
这种在摄影方面大胆创新的拍摄方式,全方位地展示战争的无情与残酷。“现场直播”一战战场,令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解锁了战争类型电影的全新形式,为观众带来真正意义上的沉浸式观影体验。
此外,影片展现出面对生死绝境无所畏惧的勇气,既是跨越百年历史,对当下最真实的写照,亦是对平凡人最温暖的鼓舞。电影中,主角们经历战争的残酷,为完成任务在战场上逆行。生活中,普通人面对生活的困境,为幸福的明天逆行。难题各有不同,但唯有希望与勇气,才是永恒的答案。正如“绝望中夹着希望,仿佛腐烂中又见花开”。
非常值得一看的反战题材电影《1917》是奥斯卡最大的遗珠。影片带来的紧张感难以言喻,每一场战争都是地狱般的体验,《1917》发生的故事虽然跟现今世界关联不大,但这不妨碍其成为《拯救大兵瑞恩》以来最佳的战争片。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