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等到最后,没等到发行通知、没看到准映许可证,没有开启预售、排片,售票app也拿掉了上映时间,替换为模糊的“2025年中国大陆上映”。
至此,全民期盼的《731》肯定无法按原定日期上映了。
说是全民期盼一点都不夸张,截至发稿,售票app上的“想看”人数达到259.1万,这个数字几乎超过了2025年所有已上映或待映的电影。真的上映,这些点想看的观众都购票,按照均价40元计算,《731》的票房将从1亿起跳。
近期,围绕《731》的各种争议和“传说”此起彼伏。有媒体很早就说电影撤档、有一种论调是电影上不了是因为被网友抵制、有不明来源的照片显示出品方之一保利组织客户提前“尝鲜”、也有大量自媒体信誓旦旦的说电影会如期上映……
将所有消息拼凑到一起,少了最重要的一块,电影官博和导演赵林山始终沉默,他们的社交平台最后一条内容停留在7月7日。
你可以认为片方没有否认过撤档,但他们也从来没正式对外宣布过档期。
下面,我们用实打实的消息,努力给大家奉上《731》这部电影的完整拼图。
第一个基本事实,《731》没拿到公映许可证。
大部分人对《731》的定档时间没什么概念,它是什么时候宣布的呢?
2024年11月份,《731》在金鸡百花电影节上露面,成为开幕推介影片,而电影的定档预告,早在9月18日就上传到豆瓣,明确写着2025年7月31日全球预映。
这时候宣布档期,严格来说不能算是“定档”,更像是一个美好愿景。
要知道,任何电影要在国内公映有两样东西必不可少,一个是公映许可证,一个是密钥。
前者很好理解,等于是电影的通行证,拿到这个电影才能公映。而有了公映证片方才能申请密钥,如果申请不到也白搭,会卡在放映机这一环,电影放不了。
看似荒谬,但拿到公映证没拿到密钥的情况屡见不鲜,比较常出现在某部电影已经过审了,想提前做点映或做一场临时放映,结果工作人员很抱歉的说“密钥没申请下来”,只好用电脑给大家放一场。
那公映许可证一般什么时候下发呢?肯定不会太早,起码不会早到提前一年给到。
用正在上映的几部电影举例。《南京照相馆》7月25日上映,许可证盖章日期是7月11日。
《长安的荔枝》从7月25日提档到7月18日上映,公映许可证下发的稍早一点,6月27日,提前了一个月左右。就连《罗小黑战记2》这样“人畜无害”的动画电影,许可证也是7月7日才下发。
电影审查本来就不是一次完成,片方从严格要求的故事梗概备案立项,到完整剧本提交、到拍摄完的内容审查、再到离能拿到许可证很近的技术审查,要分很多步骤。我甚至听过某个发行朋友抱怨,片子已经拿到公映许可证,马上要做路演需要放映了,结果某部门提了个意见,导致密钥下不来,差点导致路演流产。
说回《731》,提前差不多一年定档,期间变数实在太多,目前电影既没有出发行通知,也没能看到公映许可证。决定这部电影没能如期上映的根本原因,就是电影还没能过审。
多说一嘴,我甚至认为《731》还没到我那个发行朋友那一步,到底卡在哪一环难说。再说回上面的例子,大家都是会提前一两个月宣布档期,尽管当时都还没拿到公映许可证,但片方肯定有十足把握,十八拜都拜了,不差最后那一哆嗦,公映许可证十拿九稳,所以才敢早在拿证之前就启动宣发。
这一环,《731》是缺失的,这就说到了下面的问题:
“盲定”这种操作本身就不太靠谱。
第一次看到“全球预映”这四个字我愣一下,因为之前从来没听过这种说法,这是《731》发明的新词儿。
有点映、首映、公映、热映,预映该怎么理解呢?是预告上映还是上映预告片?是预备上映,还是上映试一下不行就再说?
总之,这是一种让人觉得片方不太有信心的说法。
而纵观整中国电影市场,提前那么久定档,就是逞一时之勇,太不理智了。
提前一年甚至几年定档在好莱坞比较普遍,这样既可以大幅延长影片的宣发周期,有条不紊的做宣传,同时大家都提前定档,都按承诺上映,可以更合理的安排电影档期,不至于竞争过分激烈。
但中国电影市场,大家可都不怎么讲规矩,除非自己是地位无可撼动的大片,能让其他电影望而生畏,否则提前近一年的盲目定档,就是非常不理智的做法。
来看今年暑期档,上映电影数量众多、强片不少,临近上映都还在拼命改动档期,《你行你上》《长安的荔枝》先后提档,《戏台》延后一周,接着《南京照相馆》又提前一周,在利益面前,各大片方不讲任何规矩和情面,早就杀红眼了。
提前一年之久,以预告片折射出的电影体量,《731》的定档其实有点盲目。而且:
致命的同质化竞争,除了拼家底还要拼背景。
纵观热映的电影,《长安的荔枝》是唐朝古装,《你行!你上!》是郎朗半自传喜剧,《聊斋:兰若寺》和《罗小黑战记2》是不同受众的动画,大家不同类型有不同受众,在争夺排片占比的同时,都能在足够长的上映时间里抓住各自的观众群,还是共赢的局面。
但《南京照相馆》和《731》类型相同,甚至电影内核也基本一样,都是撕开国人的伤疤,在阵痛中铭记历史、吾辈自强,同质化太严重了。两部电影都上映,绝对是两败俱伤。
毕竟一个人看完《南京照相馆》,刚熬过两个多小时的痛苦,不太可能会接着看《731》。
对《731》来说,杀出来一个《南京照相馆》已经是坏消息,更坏的消息是人家还抢先上了。
同题材相争,《南京照相馆》先下手为强,不但提档还提前点映,7月25日到7月31日只有不到一周的时间,《731》还怎么上?
此外,电影也不是由着性子想上就上,上映日期还要主管部门批准,要不然几百部电影都在大年初一上映不就闹笑话了?
两部同题材重点影片,该舍谁保谁呢?《南京照相馆》背后是中影,《731》背后是长影,出身差距就很大了。加上《南京照相馆》的宣发给力,制作精良,换我,也会在这个档期保《南京照相馆》啊!至于《731,》,等了七八年了,不差这一会儿,晚点再说吧!
早在一个月前,就预感到《731》不能如期上映了。
不同的电影要配备“门当户对”的宣发,想拿高票房就要在宣发上有高投入。比如暑期档的《长安的荔枝》,由猫眼主控宣发,物料和各类视频早早就抵达各个角落,有大片范儿;《南京照相馆》也差不多,中影和上狮联合发行,从争取排片到物料推广都很到位。
但《731》,宣发为零。
通过主流媒体发布定档消息和海报、预告片等物料是宣发的第一环,也是任何电影都不会缺失的宣发基础。
但多家主流媒体都没有接到片方给的任何物料和新闻稿,也从未得到过定档的消息。
临近上映了,官微没有任何推广行动,预告片和海报没有出新,媒体报道和路演都看不到,给人的感觉就像,片方还在犹豫不决,没确定到底要不要在7月31日上映,所以宣发层面也不敢投入,怕钱扔进去打水漂。
这样近乎“零宣发”的情况,不但会让电影对观众的抵达率很低,很多普通观众不知道电影要上映,也会让知道这部电影的人心里打鼓,猜测是不是会撤档。更重要的是,会让院线和影院经理对电影没信心。
毕竟在宣发费用动辄数千万、上亿的当下,没有宣发的电影是没有竞争力的,没有竞争力就不会有好票房,没有好票房影院怎么会给你多排片、好场次?这是一套连锁反应。不客气地说,就算《731》最终决定档期不改,宣发的时间也不够。所以很早《731》就失去了上映的条件。
努力八年,这部电影值得被看见!
这部命运多舛的电影,导演赵林山已经默默努力了八年之久,中间历经波折和各种艰辛。
2017年6月29日,电影官微正式建立,导演赵林山在联合出品方千岁影视的“千岁之夜”上宣布项目启动。当时他的计划是“电影《731》明年(2018年)电影院见!”
接着电影筹备按部就班的进行,导演赵林山带队搜集资料、深入走访、泡图书馆做相关知识储备,到了2017年11月,宣布外景拍摄地基本确定,选在当年细菌部队试验场遗址。
结果,电影不但没能在2018年上映,都没能在2018年开机。
通过《731》这部电影能深刻感觉到拍电影真的太难了,要不是赵林山一路坚持下来,估计这个项目已经流产不了了之。电影直到2021年9月份才终于开机,当时李乃文、冯文娟、温碧霞等演员出席了开机仪式。而电影没开机之前,剧组就不得不发声明,提醒投资者不要参与电影融资。
这样一部电影,是导演和全体演职人员努力的成果、艺术的结晶,很想问那些喊口号抵制的网友:
你们为《南京照相馆》摇旗呐喊,为什么反过来要抵制《731》?你们到底在抵制什么、又在怕什么?
无可否认,当年的《黑太阳731》至今还让人心有余悸。但这个问题在《731》这里不可能存在,是中国电影市场一直没有分级制度,如果画面尺度过大,电影根本就无法上映,相信导演会用艺术表现手法去弱化残酷画面,同时又不影响电影的表达。
更重要的是,作为中国人,我们不应该因为不敢看就去逃避。
遗忘历史就意味着背叛,逐渐远去的历史和伤痛,值得被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记住,这样才会提醒我们要自强不息,落后就要挨打。
最后,大家把心放到肚子里,《731》一定会上映,在不久的将来。
舆论沸沸扬扬,片方一直没有发声回应,他们一定有自己的原因和考量。
但他们已经在为上映做准备了,已经开始制作宣传物料了。
就在7月29日,和电影行业的朋友聊到这部电影,他告诉我,在沈阳举办的第二届喜剧电影周上,《731》的片方找了一些圈内人录制VCR,谈期待、为电影打CALL。
以及,电影不备案立项、不拿到许可不可能拍摄,作为重大历史题材,《731》肯定是有关部门主抓的重点项目。而且,如果电影有问题不能上映,就不可能在去年参加金鸡百花电影节,更不会高调作为开幕推介影片。
导演8年都熬过来了,我们还怕再等一等吗?相信很快就能等到电影定档的消息,距离和观众见面,不会太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