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最新一期《中餐厅·非洲创业季》,脑海里一直浮现着丁禹兮的嘴巴,那模样就跟现实版《解忧杂货店》里的投信口似的。
别的综艺节目靠剧本制造冲突来吸引观众眼球,可他却把「说话」这个看似平常的小事玩出了新花样,能让人直接感受到情绪得到舒缓、压力得以释放,谁不想拥有这么一张能带来安慰的嘴?
先讲讲这个有名的场景哈,姜妍剪掉一块儿指甲,碘伏刚碰到她的脸,她的眉头立马皱起来,那模样就跟拧紧的麻花似的。
丁禹兮接着讲「咱一起喊」,一下子就把一个人的疼痛转化成了集体的喊叫合唱。
连黄晓明都被吸引着上了楼,加入了那个「啊——」的合唱团。
弹幕飘过一句话「这难道不比吃止痛药见效更快?」
我笑得跟鸡打鸣一样,可笑着笑着就呆住了,原来疼痛还能通过社交给分散掉。
更厉害的是林大厨那一边,厨房的火苗还不大,可来吃饭的客人却不少,菜都已经卖光了,隔着屏幕都能体会到那种「我马上要发火了」的沉闷气氛。
丁禹兮轻轻地拍了拍他的肩膀,说话的语气特别柔和地说道:「林厨能不能帮我个小忙?」
重点在于,他把「催菜」改成了「求助」,把「快点儿」说成了「求带」,没想到大厨的怒气竟然真的被这句撒娇似的话给消解了。
我瞅了三回,瞧见林大厨听完后嘴角偷偷上扬了0.5秒,就跟被女朋友顺毛的暴躁男友似的。
原来「温柔刀」还真有这么回事,刀刀砍在理智线上,让你想发火都觉着不合适。
你还觉得就这么完?Nope,丁禹兮的「嘴炮」那可是连环计。
做风味茄子出锅前,他递碟子的架势跟递情笺似的;炒饭缺米饭的时候,他从冰箱拿出两盒还顺便比了个心;林大厨说「削菠萝」,他马上回「晓得」,削菠萝皮比电扇转得还快,一边削还一边夸「林厨炒的饭那可是非洲瑰宝」,那彩虹屁浓得够可以的。
看到这里我突然意识到,节目把「高情商」拍成了可复制的模板:不是圆滑,是把「我懂你」说成「我需要你」,把「别生气」说成「你生气也可爱」。
这套话术,职场姐妹可以直接抄作业。
当然综艺的剪辑不可能24小时直播,我怀疑丁禹兮也有嘴瓢的时候,只是被剪掉了。
但恰恰因为这种「完美」才让人上瘾——现实生活已经够累了,谁不想看点「说话就能解决一切」的童话?
我认为节目真正想要展现的从来就不是「高情商的妙语」,而是「怎样把嘴当作工具来使用」。
而最让我动容的是尾声部分,林大厨平复后赔礼,丁禹兮没有打圆场说「没什么」,而是将对方的小暴躁重新诠释为「对中餐有着像有洁癖一般的认真」。
仅仅一句话便把为难转化成了敬业的光环,连屏幕前的我都开始思索:上次同事发火时,我是不是直接顶回去了?
不过我还是想向节目组提个建议,下次不要只拍摄那种「情绪被治愈」的美满结局,不妨去跟拍一桌客人真实的反应。
要是有人掀桌子之类的情况,就把丁禹兮拉去处理后事,我倒想看看他如何把「退菜危机」转化为「新品试吃机遇」,那才是真正的挑战。
当然,丁禹兮嘴再厉害,也解决不了炉灶不好用的情况。
换句话说,情绪止痛贴只能止痛,不能治病,节目把重点放在「高情商」上反而让真正的运营短板藏起来了。
那我便暗自怀疑:是否是节目组特意留着火力问题,以便让嘉宾展现情绪管理?
如同老板明明知晓打印机坏了,却让你「先莫着急,想想办法」,别的综艺也爱玩这类套路,可《中餐厅》运用得太过娴熟,直让我脚趾头都似要抠出洞来。
综艺不是纪录片,没必要太较真,但至少让我知道:我们老把能说会道当解决办法,却没意识到有些问题得从根本解决。
下次老板再施压说你得学学别人情绪平稳,就把这期节目甩给他:「您先给配备正常的炉灶行不?」
写到这儿,我反而更期待后续。
如果哪天丁禹兮也崩了,会不会反而让节目更真?
毕竟完美人设看久了会腻,偶尔裂缝才是活人。
就像林大厨最后那句「我内心其实非常烦躁」,比一百句彩虹屁都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