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暑期档的电影混战,《戏台》绝对是被低估的 “宝藏片”,豆瓣开分8.0分,到了7月30日,又涨到8.1分,口碑逆势上扬。
上映6天,《戏台》累计票房2.35亿 ,7月30日单日票房1780万,排片占比14.8% ,在《南京照相馆》(单日票房1.18亿元、排片35.9% )霸榜的暑期档,《戏台》的光芒虽被掩盖,却靠扎实内容顽强 “突围”,值得所有人驻足细品。
先看票房数据,《戏台》的 “韧性” 太难得,7月30日单日票房1780万,排片占比 14.8%,票房占比 9.9%,上映6天累计2.35亿,预测总票房5.45亿 。
在《南京照相馆》一骑绝尘、《长安的荔枝》(单日票房1555万 )等片分流的情况下,《戏台》能稳住走势,全靠口碑发酵。
要知道,喜剧片本就难突围,何况是融合 “戏曲+民国荒诞” 的作品,但《戏台》做到了,观众看完主动安利,让票房曲线始终没 “崩”,足见其内容硬实力。
阵容上,陈佩斯领衔的 “戏骨天团”,自带 “品质保证”,他演的戏班班主侯喜亭,把乱世中戏曲人的执着与无奈,刻进每一个眼神和动作里。
余少群诠释的戏曲演员,神韵与江湖气兼具,一个亮相、一句念白,都是功底。还有黄渤出演的大嗓儿、尹正出演的金啸天等角色,每个角色都像从民国戏台边 “抠” 出来的,鲜活到能跳出屏幕。
没有流量噱头,全凭演技撑场,这份 “老派扎实”,在当下电影市场太稀缺。
《戏台》玩出了 “戏中戏” 的高级感,台上唱着《霸王别姬》,台下乱成一锅粥,兵痞闹事、掌柜贪财、班主救场…… 戏曲的程式化美感,撞上民国乱世的荒诞现实,化学反应奇妙到爆炸。
侯喜亭为保戏班,周旋于兵痞、掌柜之间,一边应付无理要求,一边救场台上戏,几场 “极限操作”,让观众手心冒汗又笑到捶地,把 “黑色幽默” 玩出了新高度。
更深层的,是影片对 “戏曲传承” 的叩问,侯喜亭们守戏台,守的不是营生,而是老祖宗的文化根脉。世道再乱,戏不能停、角儿不能散,这份执着,戳中了当下 “戏曲式微” 的痛点。
年轻人看荒诞喜剧,老一辈看戏曲人的坚守,不同年龄层都能找到共情点,这才是好作品的魅力,用小人物故事,讲大时代的文化命题。
回顾陈佩斯的经典,从春晚《吃面条》到话剧《托儿》,他擅长用 “小人物挣扎” 折射时代。
《戏台》延续风格,又突破舞台限制,电影镜头特写演员微表情,长镜头跟拍戏台上下混乱,把 “戏里戏外” 的张力拉满。
可以说,这是陈佩斯艺术生涯的 “电影化升级”,让没看过话剧的观众,也能领略他的喜剧哲学。
可惜,这样的好片没成 “现象级”,宣发低调是主因,对比大片的铺天盖地,《戏台》靠 “文火慢炖”,依赖观众口口相传。
加上暑期档观众被特效、历史片分流,这类需要 “细品” 的作品,容易被忽视。但也正因如此,《戏台》的逆袭才动人,豆瓣涨分、票房韧性,证明观众愿为 “真材实料”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