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后,周杰再次回到五十公里桃花坞。此时的他,看起来比以前温和了不少。
在见面环节,他主动开玩笑,提到自己的代表作是《一起来看流星雨》,然后又幽默地补充说自己是歌手,还唱了两句《北京》。曾经他严格遵循“过午不食”的原则,但如今,他放松了许多,和大家一起大快朵颐。
然而,在衍生节目中,他依旧保持着清晰的思维,犀利的观点,什么都敢说。他虽然只呆了不到两天,却对桃花坞的现状有着精准的洞察,每一句评价都一针见血。
大家应该都知道周杰吧。虽然这些年没再出演影视剧,但他手中依然握有两部经典大IP——《还珠格格》和《少年包青天》。说到《少包》,那可真是反复刷过不少遍。前段时间,重温了《还珠格格》老版,发现自己当年不太喜欢的尔康,居然变得如此出色,无论是人设还是演技,现在的影视剧中,几乎再也找不到像他这样的男主角了。
周杰与桃花坞的渊源要追溯到2021年,他是第一季的元老之一,也是第一批“吃螃蟹”的人。节目组邀请他回归,估计也是想借五周年之际增加点看点。
不过,周杰有着自己的想法。在衍生节目里,主持人问他为什么选择回到桃花坞。他直言,回来就是想看看这群人都找了什么人来,是否有什么变化。主持人又问他,回来后感觉怎么样,周杰不加掩饰地回应:“这群人也没干啥事。我以为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其实没有什么新鲜的东西,看上去甚至比我们当初还要逊色。当时,我们可是做了很多事情。”
说得并不为过,毕竟当年的桃花坞带有实验性质。节目邀请的嘉宾既有演员歌手,也有时尚杂志主编苏芒、行为艺术家陈陈陈、设计师欧欧等多元化人物。而那时,大家除了各自内部活动,的确也有不少尝试参与当地建设的行动——比如共同绘制幸福大道、直播卖当地桃子、为树穿毛衣等。
可如今呢?现在的桃花坞,几乎全是娱乐圈的艺人,大家来来去去,几乎只为刷个脸,已经完全变成了自娱自乐的场所。除了最初的热情早已消退,创意也越来越少,整个节目看上去越来越乏力。
主持人显然知道周杰敢说真话,继续追问他第五季和第一季的气氛有什么不同。周杰回答:“没有我们那时那么热闹。”主持人再问他,用一个词形容现在的氛围,周杰简单而准确地说:“冷清。”
他解释,冷清也不完全是坏事,但显然他指的并不只是表面的冷清,背后隐藏的原因显然不难猜测:随着嘉宾的流动性太大,大家不知不觉都形成了小团体,气氛自然变得冷淡。而且这一季的“老坞民”状态疲软,“新坞民”又缺乏创意,整体氛围自然也变得冷清了。
周杰对节目有过深刻的思考。他提到第一季最让他印象深刻的是“做饭”。当时,大家都要花时间考虑怎么解决吃的问题,做饭变成了一项重要的任务。但他认为,做饭其实是一种“障碍”。并不是觉得做饭累,而是觉得如果不浪费时间做饭,大家可以更系统地走出桃花坞,做一些有创意的事。
说到这一点,倒也不无道理。类似这种社交观察类的节目,做饭确实可以作为观察的一部分,但如果每天都只是做饭和吃饭,那节目就变得单调无趣了。在第五季,节目里常常会出现这样的画面——刚吃完一餐,没多久又是另一顿,甚至盒饭都能吃得一遍又一遍。显然,当参与者没有别的活动或创意可以做时,只能借着做饭吃饭来消磨时间。
周杰的清醒不仅仅体现在他对节目的态度上,还有他对自己事业的思考。主持人问他是否考虑回归拍影视剧,他的回答相当有深度:“十年前我就不想再做这个行业了,因为我觉得人生短暂,来这个世界是为了生活。”主持人有些不解:“但你不是一直在塑造角色吗?”周杰给了他一个意味深长的表情,似乎在说,你还不明白演员的内心。
周杰解释说:“一百部戏,能碰到两部自己满意的就不错了。想遇到好的角色、好剧本,太难了。十年、二十年可能都不会遇到,所以大多数演员一生中都找不到真正属于自己的代表作。”他说他自己很幸运,能在自己的事业中遇到一些让自己满意的角色。
说到这里,宁静的想法也与周杰相似。她曾有过代表作和经典角色,但现在能遇到好剧本的机会少之又少。与其去演烂片,还不如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两人选择的方向不同,周杰去做农业,过上自己喜欢的生活,而宁静则选择了直播和综艺,也算是另一种体验。
总的来说,周杰这样的采访对象非常难以应付,幸好他还是挺配合的。比如,主持人问了一个看似简单却有点傻的问题:“第一季的时候,你说自己觉得孤独,现在呢?”周杰回答:“现在更孤独了。”他进一步表示,孤独是与生俱来的,不会改变。他说:“每个人其实都孤独,只是年轻时我们不懂孤独,以为没有伙伴就孤独,其实真正的孤独是内心的孤独,只有独处的时候,才会知道这个世界和你是否有关系。”
他补充道:“以前我害怕孤独,但现在学会了接受孤独,甚至学会享受孤独。”
这段话似乎让主持人有些困惑,可能他并不完全理解周杰的意思。不过,和他平时采访的人相比,和周杰的对话,显然超出了常规的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