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档喜剧综艺失去核心嘉宾,会引发怎样的变化?
6月末,《王牌对王牌》的新一季嘉宾名单悄然流出,关晓彤、宋亚轩、杨迪、于洋、闫妮、金靖、沙溢,以及新晋综艺顶流唐国强加入了常驻阵容,但令人意外的是,贾玲、沈腾和华晨宇的名字却消失了。这一变化让观众和玲腾彤花粉丝群体震惊,尤其是贾玲和沈腾的双双缺席,更让大家感觉难以接受。
对于众多观众而言,贾玲和沈腾无疑是将《王牌对王牌》推向巅峰的关键人物,他们不仅是节目的喜剧灵魂,也担负着收视率的重任。两人不再参与,这让不少粉丝表示,节目也没有看头了。评论区充斥着类似“既然他们不录,我也不看了”的声音。
这种变化暴露了节目内在的一些问题。过去,观众认为《王牌对王牌》最强的地方是它的嘉宾阵容,但随着贾玲和沈腾的离开,节目原本的光环逐渐褪去,嘉宾的离开暴露出了节目游戏环节的无趣、抄袭痕迹、硬凑剧组的老套路以及严重的广告堆砌等问题。
节目嘉宾的流失,意味着观众在这档综艺中投入的情感和依赖感受到了挑战。表面上看,节目形成的“家族感”有助于维系观众,但背后也要求节目组提升内容质量和创意能力,才能在没有核心嘉宾的情况下保住观众的兴趣。
过去八年,随着“家族感”的逐步深化,节目在观众心中逐渐积累了粘性和依赖感。然而,随着核心成员的离开,观众的情感基础被撼动,节目内容的薄弱暴露无遗。对此,导演吴彤则认为,嘉宾的更换也许是一个转机,是时候给节目带来新的生命力了。
从固定嘉宾的变化来看,新的阵容让人感到意外,许多粉丝对这一变化感到困惑。《王牌对王牌》自2016年开播以来,经历了多次阵容的变化,其中沈腾和贾玲的加入为节目注入了新的活力,特别是在第四季,“玲腾彤花四人组”成为了观众的“王牌家族”。
在这个组合中,沈腾和贾玲以其独特的幽默感和扎实的喜剧功底,成为节目不可或缺的核心人物。他们既能平衡全场气氛,也能通过即兴创作制造无数笑点,被誉为“王牌家族的定海神针”。这一组合也让观众深感亲切,像家人一样的默契和配合,成了《王牌对王牌》最具魅力的部分。
这种由固定阵容带来的家族感,显然帮助节目在观众心中建立了长期陪伴的情感联系。对于综艺节目来说,这无疑是一种成功的策略,然而,随着嘉宾的更替,这种情感连接变得脆弱,也让节目在观众中失去了一部分光彩。
而随着《王牌对王牌》第八季贾玲因电影工作而缺席,沈腾单枪匹马支撑节目,虽然加入了沙溢、唐嫣、杨迪等新的常驻嘉宾,但节目收视仍然下滑。第八季首播收视仅为0.43%,远低于以往的高峰。
虽然“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常驻嘉宾的离开对于综艺节目影响深远,尤其是对台播综艺。与网络综艺不同,台播综艺的观众通常有更高的依赖感和固定观看的习惯。节目播出周期和节奏固定,观众很容易建立起对节目的情感依赖。而随着观众的观看习惯逐渐转变,台播综艺必须面对更加严峻的挑战,尤其是在观众可以自由控制播放进度的时代。
综艺节目不仅需要吸引观众,还需要维持长期的观众黏性。《王牌对王牌》从一开始的高收视到如今的下降,正是反映了这一问题的转变。而导演吴彤自己也承认,过去他过于依赖嘉宾的明星效应,未能充分关注内容本身的创新和提升。
而如今,随着新嘉宾的加入,吴彤提到这可能是节目自我革新的契机。尽管这样的变化是被迫的,但对于《王牌对王牌》来说,这可能是一个“去除遮羞布”后,更好地审视节目本质内容的机会。
然而,节目要想真正突破现状,仅仅依靠嘉宾阵容的更新和创新的形式可能远远不够。观众对于游戏环节的不满,尤其是对涉嫌抄袭和重复的游戏形式的吐槽,早已积攒了许多年。而节目本身也曾尝试过一些新的元素,例如剧组重聚等环节,但这些创新却大多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甚至让观众感到疲惫。
随着观众对《王牌对王牌》的期待逐渐下降,节目组不得不面对更加严峻的考验。虽然节目本身具备强大的潜力,但是否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重新找到生机,仍然是一个未知数。在如今的传播环境下,台播综艺要如何适应新兴的媒介趋势,找到更具吸引力的内容形式,才能真正突破瓶颈。
对于《王牌对王牌》来说,或许现在正是一个转型的契机。虽然问题重重,但至少节目还在努力创新,不断追求突破。这种转型能否成功,取决于节目组能否在保持经典元素的同时,带来更多创新和内容上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