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台湾中天电视台的卢秀芳,很多大陆观众可能通过她和白岩松的合作节目认识她。这位女主持人风格稳重,说话直来直去,不拐弯抹角。她在节目里提到父亲的事,确实让不少人吃了一惊。一个志愿军战士,怎么就去了台湾?这背后牵扯到那段历史的弯弯绕绕,得一步步说清楚。
卢秀芳出生在1967年9月19日,地点是台北市。她家是典型的军眷家庭,父亲来自山东诸城,母亲管家务事。她有姐姐卢秀燕,现在是台中市长,还有妹妹卢秀玲做生意。三姐妹从小在基隆市的眷村长大,那地方住的全是外省人,来自五湖四海。
父亲卢会亭1926年出生在山东诸城一个农家,1947年19岁时加入解放军队伍,正赶上解放战争胶东阶段。他挑着行李步行入伍,参加过战斗。新中国成立后,他继续在部队服役。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他被编入志愿军,跨过鸭绿江上前线。他所在部队是20军60师,参加了长津湖战役,那仗打得特别苦,志愿军分割了美军陆战一师。他还守过上甘岭的一个隧道,七天七夜没撤下来,资源短缺但坚持住了。
1953年7月金城战役最后阶段,他中了流弹,昏迷后被美军俘虏,醒来已经在巨济岛战俘营。那营地关了大约两万志愿军俘虏。
停战协定签了以后,中方按日内瓦公约释放美军俘虏,提供饮食医疗,无条件遣返。可美方不干,提出志愿遣返甄别,让俘虏自己选回大陆还是去台湾。表面上看公平,实际上有猫腻。台湾当局派特务进营地,威逼利诱。特务分配重活,断补给,用私刑折腾人。有的战士手臂上被刺字,试图洗脑。卢会亭在营里忍饥挨饿,坚持立场,但压力太大。
1954年1月,他和其他约1.4万名俘虏被强制送往台湾。只有6000多人回了大陆。到了台湾,这些人接受再教育,40岁以下的还得服兵役。卢会亭退役后成了荣民,在眷村安置下来,娶妻生子,过普通日子。他一直没回过大陆,晚年去世前总念叨家乡。
卢秀芳小时候听父亲讲这些事,对大陆有了好奇心。她上辅仁大学中文系,毕业后1989年进媒体圈。先在东森电视台当记者,背设备跑现场,采访社会民生。初期她做基层报道,关注劳工权益、食品安全这类接地气的话题。她的风格是实事求是,不怕碰敏感点,慢慢积累口碑。
1990年代,她主持《热线追踪》,节目追社会热点,观众反馈好。她多次入围金钟奖,圈里人叫她新闻女王。2000年代转到中天电视台,主持《从台北看天下》,视野拉到国际新闻。2009年她开《辣晚报》,专注两岸议题,不带蓝绿色彩,就摆事实。
两岸关系缓和后,卢秀芳参与了不少交流。2005年4月,她随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随团报道。那是国民党领导人1949年后首次访大陆。她主动报名,进了央视演播室,和白岩松搭档直播。第一次以台湾主持人身份上大陆荧屏,播两岸进展。10月,她去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报道神舟六号发射,是第一个在那报道的台湾媒体人。她说这是华人骄傲,台湾民众也振奋。2006年7月青藏铁路通车,她坐火车沿线采访,实地播报。
2008年北京奥运,她采访持盼统一横幅的老兵。宋楚瑜访大陆时,她全程跟进,节目收视高。白岩松来台湾录《岩松看台湾》,她帮忙安排,节目让大陆观众了解台湾风土。台湾灾情时,她报道大陆救援队行动,呼吁互助。
卢秀芳的工作态度是坚持真实,不让报道抹黑大陆。她觉得两岸误会多,作为媒体人有责任澄清。有些台湾报道有意歪曲,她就不干那种事。多年来,她推动两岸媒体合作,用事实架桥。
2019年,她回山东诸城,找到父亲描述的老槐树,村民请她吃煎饼,感觉像回家。她办迁台历史记忆展,在福建展出父亲战俘证,说这些人是战争受害者,不是叛徒,故事不能忘。她每天看大陆新闻,桌上放父亲老照片和山东诸城等我的字条。她说两岸故事从我讲起,想帮更多像父亲的人找回家路。
父亲的经历影响了卢秀芳对身份的认识。她知道自己根在大陆,工作时总带点游子情怀。姐姐卢秀燕从记者转政界,当市长后也谈两岸和平。卢秀芳留在媒体,2023年还主持节目,强调和平发展。到2025年,她在中天当新闻总监,继续关注两岸动态。她的职业路径证明,个人努力能在复杂环境中推动理解。两岸交流需要这样的人,用行动消解隔阂。
卢秀芳的故事不是孤例。抗美援朝后,那些被送台湾的志愿军后代,现在不少人回大陆寻根。历史留下的疤痕,通过交流慢慢愈合。她父亲一辈的牺牲,换来国家地位提升,也让后人记住那段苦难。卢秀芳用报道延续这份记忆,不让历史被尘封。两岸本是一家,早日统一是共同愿望。她的事例说明,血脉联系断不了,媒体桥梁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