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2025年最大的悬疑推理事件 ,来自一个综艺?
自播出起,《一饭封神》便陷入了“是否购买版权”的争议之中。
而后Netflix网飞官方、网传《一饭封神》总顾问接连下场,随着两方隔着海岸线贡献了截然不同的说法,事件呈现出越来越复杂的走向。
俨然已成了罗生门。
《一饭封神》有其特殊性,但围绕这档节目衍生的讨论, 却正揭露了国内综艺市场的沉疴积弊,也把“综艺版权”的尴尬症又一次带到了台前。
去年夏秋,韩综《黑白厨师》风靡亚洲。
节目以厨师阵营对抗为主题,系生存综艺的新鲜尝试,首周便拿下 网飞非英语剧集榜单第一名。
《黑白厨师》海报
仅过一年,国内《一饭封神》上线,不少观众认为达到“像素级的借鉴照搬”。
韩综,找来100位厨师,80位民间厨师(黑汤匙)与20位顶级厨师(白汤匙)两个阵营对战,塑造黑白对立的强烈视觉差。
国综,一模一样的黑白阵营、100位厨师参战。
只是名称、数量稍加润色,改为84名小厨VS16名大厨。
《黑白厨师》黑汤匙以劣势参赛,需经历一轮内部淘汰后,才可与白汤匙厨师竞技,全程无法使用真名,若拿下冠军,才能无名变有名。
《一饭封神》,小厨也以花名上场,先经历同样的内部厮杀。
美学风格与赛制设置,也有一比一复刻的观感。
现场厨房布置,构图相似。
上《一饭封神》,下《黑白厨师》
后续赛程的设置,明显可见《黑白厨师》的痕迹。
上《一饭封神》,下《黑白厨师》
尤其为观众所诟病的,还有内容上的复制粘贴。
《黑白厨师》中,擅长中餐料理的“点心女王”使用中餐的倒扣拔丝技术做了一道惊艳全场的甜品,镜头特写、拉丝慢动作、嘉宾惊呼,一套流程行云流水。
《黑白厨师》制作拔丝画面
《一饭封神》也呈现了类似的内容与分镜。
拔丝本没有独家之说,但韩国综艺上显然是“绝技”的拔丝技巧,换到国内综艺里可以说是平平无奇,也被大拍特拍令人不免疑惑。
《一饭封神》制作拔丝画面
显而易见,《一饭封神》受到《黑白厨师》的影响。
但是翻拍还是抄袭?似乎一度难有定论。
节目开播时,因明晃晃的相似度,被很多观众认为一定是买了版权,坊间甚至流传“参赛选手证实正版”的小道消息。
图源:豆瓣
结果打脸来得又快又狠。
播出不久,网飞亲自下场向韩国媒体澄清:“从未向《一饭封神》出售过版权。”
消息来源于iMBC娱乐,韩国四大全国广播机构之一MBC的子公司。
随后,韩版参赛选手纷纷在社媒发布自己观看《一饭封神》的视频,边看边找相似之处。
《黑白厨师》选手发布观看《一饭封神》视频
风评难以逆转,官方一直不语,网上却流出来一个截图,疑似《一饭封神》节目总顾问段誉在社交媒体回复网友关于版权的疑问。
该含糊不清却足够理直气壮:“如果没有买可以播到现在吗?”
又似乎是侧面盖章节目的正统。
但截止发稿,小红书上@段誉师傅 视频下方已无该条评论
两方各执一词之时,有种解释悄悄流传开来——《一饭封神》背后的腾讯,其实是《黑白厨师》制作方母公司的大股东,似乎资本全球化的经济关联可以成为豁免状。
这一说法并不是无中生有。
《黑白厨师》虽然宣传主打“网飞原创剧集”,但确实是由韩国本土工作室Studio Slam出品。
该工作室CEO是综艺PD出身的尹贤俊——制作过《明星大侦探》韩国原版《犯罪现场》等众多知名综艺。
《明星大侦探》购买了《犯罪现场》的翻拍版权
工作室与腾讯也确实是有不浅的关联。
Studio Slam是SLL(曾用名JTBC Studios)旗下厂牌,而SLL大股东之一便是腾讯的海外版WeTV。
图源:新浪科技
所以兜兜转转,好像大水冲了龙王庙。
那么,又该如何理解网飞的声明呢?是否有了这层关系就没有问题了呢?
也没那么简单。
虽然常规模式来看,应该是制作公司享有知识产权,平台享有发行权。
但如网飞一般的OTT流媒体头部,与制作方的合作大多要更深入一些。
采访资料显示,虽然《黑白厨师》节目构思诞生于尹贤俊,但他以提案的形式向韩国网飞进行几次争取,后续才成功拍摄,可见网飞在投资与立项过程中是深度参与的。
而尹贤俊也曾在公开接受采访时,透露 IP(知识产权)归属于网飞:
“虽然网飞拥有《黑白厨师》的IP......”
2025年4月《PD Journal》发布尹俊贤采访内容
所以,可以认为, 网飞的声明仍是非常具有价值和效力的。
而所谓罗生门,也大抵如网友所说:
“支支吾吾必有猫腻,正版的必定大肆宣扬。”
观众的不信任,是由于国产综艺环境的恶劣。
涉嫌借鉴、抄袭韩综,早就成了一种行业潜规则。
韩综成了内娱综艺导演们的灵感素材库,区别只在于“借鉴”的程度不同。
有的综艺拿走核心创意,撞脸设计理念和节目架构。
最近,主打网红流量厮杀的《我赞红人》上线,赛制、形式与去年爆火的网飞韩综《激赞网红》如出一辙。
上《我赞红人》,下《激赞网红》
《激赞网红》请来77位选手参赛,五轮厮杀后,胜者独揽3亿韩元奖金,坐稳“韩国第一网红”头衔;
国产版《我赞红人》则请来69位网红PK,通过六轮比拼选出最终胜者。
比赛环节、节目流程、特效画风都极为相似。区别主要在于国产版增加了主持人、观察室、MCN评审团等戏份,让生存综艺的紧张感大幅下降。
上《我赞红人》,下《激赞网红》
还有的综艺东拼西凑一番,拼成一锅色香味不太全的“拼好综”。
尤其游戏内容,堪称高危区。
原版的《新西游记》玩的是创意细节+即兴爆笑,内娱这边则直接把它当成灵感清单,一项一项复刻。
比如经典的“福不福”游戏,《极限挑战》稍微改了个名字叫“服不服”,就当成了创新。
《极限挑战》
还有《新西游记》里,罗PD把嘉宾拉到室外草地,戴上滑稽的三角帽踢足球,意外制造了不少笑料。
到了《极限挑战》,换了个场地搬进室内,玩法依旧是找足球。
上《极限挑战》,下《新西游记》
不仅游戏环节类似,就连分镜也是雷同。
上《极限挑战》,下《新西游记》
更不要说,“罗英锡中国分锡”的导演吴彤,所制作的《萌探探探案》《青春环游记》《王牌对王牌》,借鉴数不胜数。
2021年,《鱿鱼的胜利》官宣,无论从名称还是海报,都像火遍全球的《鱿鱼游戏》,后续官方在满屏吐槽中仓皇道歉,说是放错了海报,“这是被毙掉的初稿”。
《鱿鱼的胜利》与《鱿鱼游戏》海报设计对比图
腾讯曾经原计划推出的《有风吹过小时光》,宣传海报直接把韩国综艺《小森林》原图P上中文logo,其他元素几乎没动。
《小森林》《有风吹过小时光》海报对比图
这并不是几起偶发现象。
早在2018年,韩国《中央日报》就点名:中国曾抄袭了34档韩国综艺。
图源:韩媒《中央日报》(The JoongAng)
就在那年,韩国国会专门通过“禁止外国抄袭文化产品及音乐”法案,虽然没有直说,但谁都知道,是对着内娱来的。有韩国网友调侃: “中国男子足球队和中国综艺PD,是世界上最轻松的职业。”
本以为到了版权意识不断提高的2025年,这种拿来主义会有所收敛,结果反而进化成了更精致的复刻。
该抄的还抄,而且抄得更快、更像、更难辨认。
但观众买账吗?
抄袭争议之外,仅凭内容来看,《一饭封神》的口碑也不及原版。
图源:豆瓣
都已经“借鉴”了,却仍然抓不到精髓。
照搬了环节,但细节上做得远远不到位。
韩国版用的全是新鲜食材,而国产版给厨师的都是冷藏肉,冷藏鱼,甚至食材分量还不够。
《一饭封神》食材问题
《一饭封神》照搬了“便利店食材做饭”的环节,韩版里,这样的环节很自然,便利店是他们日常饮食文化的一部分。
可放在国内就显得突兀。
一是我们国家物产本就丰富,二则很多城市甚至少有24小时便利店文化,于是设定硬搬过来,就成了水土不服。
《黑白厨师》还有一点打动很多观众,是用食物映照人生。
如港式点心女王曾在节目曾经在节目里做出过一道菜:松鼠桂鱼。
这是她来中国学的第一道菜,也是改变人生的一道菜。
从这道菜里,她真正领略到了中餐的魅力,原来不需要太多用具,一个炒锅、一只汤勺、一把刀,就能做出华丽的料理。
她当时就决定,要成为能做出这种菜的厨师。
《黑白厨师》
还有韩裔美国人的爱德华·李,他用一道韩式年糕改造的冰淇淋西式甜品,表达了他的身份认同。
童年时,每次在韩国吃饭,他总会剩下几块没吃完的年糕,这是他记忆里韩国故乡的味道,而用精致的西式做法,是他现在的人生。
《黑白厨师》
在白宫做饭的顶级大厨,看漫画自学做菜的小厨,充满乡味、开无菜单餐馆的阿姨,节目给了他们同样的镜头与尊重,让观众不仅看到食物,更看到了人情。
尤记得《黑白厨师》播出时,中餐在镜头前得到展示,不少国内观众感叹,如果我们美食大国拍本土版一定更好看。
很遗憾,等到了《一饭封神》,口碑却远远落后。
目前看来,节目里的抓马情节,节目外的争议都盖过了食物本身。
最近几期嘉宾小花一组改良猪扒饭备受关注/图源:豆瓣小组
当然《一饭封神》的争议,也反映了综艺版权的界定困难。
前不久,汪苏泷和张碧晨关于“歌曲翻唱版权”的舆论战刚刚落幕,许多人也顺势科普了下“著作权”的边界。
但综艺碰上著作权,看起来要更模糊。
全球来看,或多或少有一些差异性,但大多数是以二分法来论,即“著作权保护表达、不保护思想”。所以如何理解综艺节目里的创意、模式就尤为重要。
大多数时候,“表达”属于舞美设计、文案脚本、音乐音效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成果。
至于节目流程、环节创意、玩法逻辑这种创意构思,本质上归类为思想,如果不是大比例的复制,很难得到“抄袭侵权”认定。
一方面这种留白可以鼓励创意的推陈出新,但另一方面也容易成为可乘之机。
有些制作团队,改个名字、换个道具、删几句台词,整个节目还能看出明显原型,却又不够构成实质问题。
蹭了热度、借了模式,最后一网子捞下去也总能碰上几个“真爱粉”的拥护。
《一饭封神》豆瓣短评
那么另一个问题就浮出水面了:
购买综艺版权时,是在买什么呢?
《一饭封神》的争议之中,有一些论调如“其实买版权了,但现在不方便说”之类,但内娱也并非没有买版权的先例,《明星大侦探》《心动的信号》《跑男》之类,每一个都当作亮点进行宣发。
事实上,买版权不仅仅是为了使用商标、规避风险。
所谓综艺买版权,更是买一个全流程的指导,包括比如前期筹备、嘉宾选角、场地设置、拍摄剪辑技术等等一整个综艺宝典。
正规的引进模式,是对内容的严格把关,也是对他人创造力的敬畏,对本土文化独特性的敬畏,以及对观众智商的敬畏。
罗英锡也说过 :“照抄的话不仅很累失败的例子还很多。”
因为一档节目的成功绝对不仅仅在于表象、花里胡哨的形式,底层的洞察力才是关键。
图源:新浪微博
《黑白厨师》《激赞网红》这种用阶层、贫富落差作为爆点的综艺,背后其实反映的是韩国日益尖锐的社会情绪。
《黑白厨师》的成立与韩国社会前辈、后辈的森严秩序高度契合。
《黑白厨师》
《一饭封神》也照搬了设置,但这套逻辑却并不适用。有厨师博主直言: 中餐界,并没有那么强的论资排辈。
图源:B站@杨光_建厨师
《激赞网红》立意在人性讽刺,是在流量的驱动下,人可以做到哪一步的考验。虽然刺激猎奇,但大多数人的观感是不舒适的。
而《我赞红人》明显不同,有弘扬中医的博主、非遗传承人、乡村振兴博主等自媒体人,大多时候像是参加一场行业年会晚宴。
正能量宣传本没有问题,但两档综艺的内核南辕北辙,那又何必硬套一个外国综艺的壳子?
《我赞红人》嘉宾@名模坤 为家乡带货
照猫画虎反成犬,形式上的借鉴只会塑造出更多不伦不类的“综艺尸块”,这意味内容上的不真诚。
当然,我们也不是没有好的原创。
每一步转型都大获成功的马东,从辩论到乐队再到素描喜剧,都是基于国内市场而迸发的灵感。
还有,在国外已经把恋综玩出各种花样之时,第一季的《再见爱人》却从公式化的恋综环境下,转身去走近那些濒临情感破碎的关系,情感综艺也可以不撒糖但真诚。
《再见爱人》里的好好告别
选秀当道之时,《浪姐》则把本来被固化的女团选秀做出了新的可能,关照现实中的中女困境,让30+、40+、50+的姐姐们重新站上舞台。
不仅在国内火,还把版权反向卖到了海外。
《乘风破浪的姐姐》全民追综热潮
虽然它们都面临“综N代”的疲软问题,并显露话题化的痕迹,但仍然是少有之作。
真正的好作品,绝不会诞生于对他人模式的精巧复刻,而只能根植于对我们自身生活的真诚发现与创新表达。
丢人
下一篇:7500万人见证!刷新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