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荆斩棘》第五季的困境与反思
近年来,综艺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从轻松诙谐的《王牌对王牌》到甜蜜浪漫的《心动的信号》,从歌舞竞技的《浪姐》《披哥》到旅行纪实《花少》,再到生活观察类《我家那闺女》,各类综艺节目百花齐放,几乎覆盖了所有观众群体的喜好。这种盛况昭示着综艺产业已步入成熟期,每天都有新老节目轮番上演,为观众提供着永不重复的娱乐盛宴。
在众多综艺中,《披荆斩棘的哥哥》以其独特的魅力赢得了我的青睐。首季节目中那些承载着80后集体记忆的\"哥哥\"们,用他们经典的歌曲和影视作品,成功唤起了我们这代人的青春回忆。然而随着节目季数增加,这种\"回忆杀\"效应正逐渐减弱——毕竟能邀请的经典艺人数量有限,节目组不得不面对嘉宾资源枯竭的窘境。
本季节目出现了明显的\"回锅肉\"现象,陈小春、张智霖等14位往季选手再度登场。虽然这些艺人实力毋庸置疑,但重复出现的面孔难免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为应对这一局面,节目组不得不调整赛制,采用团队对抗模式试图维持新鲜感。但\"一公\"就淘汰整队的残酷规则很快暴露出问题——仅进行到\"二公\"就不得不暂停淘汰机制,因为参赛队伍已所剩无几。
更令人遗憾的是,本季取消了颇具话题性的个人喜爱度排名,这一改动直接导致了节目热度的下降。在最新一期\"二公\"表演中,六支队伍的排名依次为:大湾仔战队《怪诞心理学》、X-Brothers《虚拟》、INTO1《漫步人生路》、新世代战队《烦恼歌》、快乐老咖《姗姗》、TOP登陆少年组合《隆里电丝》。值得注意的是,即便不考虑红牌扣分因素,这个排名顺序依然成立。
TOP登陆少年组合的垫底表现引发了诸多疑问。作为新生代流量偶像,他们的失利背后折射出节目本质的错位。成员左航在赛后坦言:\"我们输得心服口服...我们每次都只是唱跳,缺乏故事线和深度设计。\"这番清醒的自我剖析恰恰击中了节目的核心问题——《披荆斩棘》的初衷本应是鼓励艺人突破舒适区,而专业唱跳对偶像组合而言恰恰是最安全的选择。
这种矛盾暴露出节目组在理念执行上的偏差。如果允许不同背景的参赛者都停留在各自擅长的领域——歌手只唱歌、rapper只说唱、偶像只跳舞——那么\"披荆斩棘\"的精神内涵将荡然无存。节目组必须肩负起引导所有参与者真正挑战自我的责任,否则这档曾经的现象级综艺恐将失去存在的意义。当前综艺市场的繁荣不应掩盖内容创新的紧迫性,唯有回归初心,才能延续节目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