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太阳鸟时评:400亿票房,讲好大银幕上的中国故事
2025年09月03日 10:06:44来源: 四川新闻网 作者:路小舟 编辑:田莉
据网络平台数据显示,截至8月31日,2025年度中国电影总票房正式突破400亿元,其中,海外市场票房超过7.7亿元,创下多年新高。这一数字,不仅是市场的强心剂,更是文化交响乐中一个响亮的音符,清晰传递出中国故事在全球激荡的层层声浪。在这场光影交织的文化实践中,中国电影正实现从“借船出海”到“造船远航”的战略转变,中国故事得以世界性表达,文明互鉴成为现实,世界正在聆听来自东方的声音。
中国电影在海外市场的突破,并非偶然,而是文化自信日益增强的外化表现。回顾中国电影的出海历程,曾一度依赖“功夫片”单一类型,导致海外观众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局限于武术、历史等刻板意象。而《哪吒之魔童闹海》《南京照相馆》等影片的成功,打破了这一固有框架。哪吒形象既承袭传统神话底蕴,又注入现代精神内核;《南京照相馆》则凭借对历史与人性的深刻凝视,传递出民族共同的情感和记忆。这些作品印证了一个道理:只有真正扎根于本土的文化自信,才能引发跨越国界的共鸣和回响。
中国电影的破圈,本质上是一场现代意义上的文明对话。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交织的背景下,中国电影扮演了“文化翻译者”的角色——既守护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又使用世界通行的情感语言进行表达。《哪吒之魔童闹海》中的“我命由我不由天”充分彰显个体价值;《南京照相馆》中对和平与人性的礼赞,则具有普遍的人文关怀。既不盲目迎合西方审美,也不陷入封闭的文化本位,中国电影正在探索一条中间路径,于文化差异中寻求共识,在民族叙事中提炼人类共通价值,这正是文明对话的高层境界。
电影如“铁盒子里的大使”,在其海外传播过程中充分发挥了文化外交的功能。7.7亿元海外票房的背后,是无数国际观众通过银幕重新认识中国、理解东方的文化旅程。这种民间交流形式极具亲和力——它不是生硬的说教,而是借助情感共鸣实现心灵沟通。当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为同一段情节动容、为同一个角色喝彩,便已在无声中搭建起深层次的文化理解。这种依托感染力的“软联通”,比任何政治话语都更具穿透力,能够跨越意识形态的边界,触达人类最本真的情感核心。
中国电影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也折射出全球文化格局的深刻变动。长期以来,国际文化流动呈“西强东弱”“北向南输”的单向态势。而中国电影的崛起正在改变这一不平衡现状,为世界文化多样性注入强劲的东方动能。这不仅关乎市场份额的竞争,更是文化话语权的重构。当中国故事得以平等参与全球对话,当中华文明为人类共同命题提供智慧与方案,一个更加多元、平等的全球文化生态正在逐渐成形。这一进程并非意图树立新的文化霸权,而是旨在破除单一文化主导,迈向真正的多元文明互鉴。
站在年度票房突破400亿元的新起点,中国电影应有更广阔的视野与更高远的使命。海外拓展不应止步于市场占有,更应着眼于文化价值的传播和人类共同情感的塑造。未来,我们还需要更多超越文化边界的作品,既彰显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也回应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与期盼。而技术变革为此类传播提供了全新可能:流媒体平台消解发行壁垒,人工智能跨越语言障碍,虚拟制作降低产出成本……但无论形式如何演变,打动人心的终归是蕴含人类共同情感的故事内核。
中国电影所引领的这场文化远征,其意义远超电影产业本身。它既是文明对话的当代实践,也是文化自信的现实表达。当银幕之光点亮异国影院,当中国故事触动万千心灵,我们所见证的不仅是一个行业的繁荣,更是一种文明的生机,是一个民族走向世界的从容姿态。这束光,既照亮中国电影的来路与当下,也映现出文明互鉴、美美与共的未来图景。在此图景中,中国电影将不再只是文化输出者,更是全球文化对话的参与者和推动者,必会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贡献独特而温暖的文化力量。
作者:路小舟
(编辑:田莉 责编:文骥 校对:崔凤娇 审核:周牧)
(来源: 四川新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