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咸菜
编辑|云上乌托邦
前言
在九三阅兵的典礼上,我们看到了许多熟悉的明星,如此盛大的阅兵仪式,能被邀请到现场观看,真是一辈子的荣耀。
但是能被邀请到现场观礼的明星,其实力、口碑、背景必须都十分正,而张凯丽就是其中一位。
在得知她的真实身份后,也就懂得为什么她能受邀观礼。
观礼阵容
在2025年九三胜利日阅兵的观礼席上,除了各国政要和抗战老兵代表,一群熟悉的面孔格外引人关注,陈梦、马龙、苏炳添等体坛名将与张凯丽、霍启刚等演艺界、商界代表并肩而坐。
他们中有人在微博分享观礼感受,陈梦提到“现场方队走过时鸡皮疙瘩直起”,马龙用“致敬、震撼、幸福”三个词概括心情,张凯丽虽未公开发声,但镜头多次捕捉到她凝视受阅部队时的动容神情。
此次阅兵不仅展示了无人智能、高超声速武器等新域新质力量,更通过“历史传承”与“时代特色”的融合设计,让这些在不同领域为国家争光的嘉宾,直观感受到国防力量与个人奋斗的同频共振。
阅兵观礼嘉宾的选择向来严格,既要体现社会各界对国家的贡献,也需兼顾代表性与影响力。
体育界的陈梦、马龙等,是奥运赛场上“为国争光”的典型,霍启刚作为香港爱国企业家代表,长期推动内地与香港的体育文化交流。
霍启刚
而张凯丽的出现,则映射出文艺工作者在精神层面的“阅兵”意义,她不仅是家喻户晓的“国民演员”,更以全国政协委员的身份持续关注文化事业发展。
这种“德艺双馨”的特质,正是阅兵仪式所传递的“功勋崇尚”精神在文艺领域的具象化。
双重身份
很多人知道张凯丽是《渴望》里的刘慧芳、《人民的名义》里的吴惠芬,却鲜少了解她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的另一面。
自担任第十四届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委员以来,她多次在两会上提出“文化+科技赋能国产影视”“加强反家暴公益诉讼”等提案,将演艺圈的观察转化为切实的民生关怀。
比如在反家暴议题上,她结合调研发现的“惩处力度不足”问题,建议检察机关联动妇联等部门建立长效机制。
这种“从生活中来,到政策中去”的履职方式,让她的委员身份摆脱了“花瓶”标签,真正成为群众声音的传递者。
张凯丽的演员生涯与政协履职看似跨界,实则相通,作为国家话剧院一级演员,她塑造的角色多聚焦普通人的悲欢离合,《人世间》里的曲书记、《渴望》里的刘慧芳,都是“接地气、有温度”的女性形象。
张凯丽
这种对生活的细腻观察,为她参政议政提供了丰富的现实素材,而政协委员的身份则让她跳出艺术创作,以更宏观的视角关注文化产业发展与社会议题。
比如推动“科技+文化”融合,既是对影视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思考,也是对“如何让中国故事走出去”的破题。
张凯丽
36年演艺路
张凯丽的演艺生涯,几乎串联起中国电视剧的黄金年代,1990年,《渴望》创下万人空巷的收视奇迹,刘慧芳的“贤妻良母”形象成为一代人的精神符号。
2011年《裸婚时代》里的田淑云,用犀利台词戳中都市婚恋痛点,2017年《人民的名义》中,她饰演的吴惠芬在“学者”与“贪官妻子”的复杂身份间游走,展现教科书级演技。
2022年《人世间》里的曲书记,从“刀子嘴”到“豆腐心”的转变,让年轻观众见识到老一辈工作者的人格魅力。
张凯丽
这些角色横跨不同时代,却共同指向一个核心,她擅长将宏大的社会背景融入个体命运,让观众在故事里看见自己。
很少有人知道,张凯丽早年曾是短道速滑运动员,这段经历塑造了她“不服输”的性格。
退役后考入吉林艺术学院,从话剧舞台起步,她用十年时间打磨基本功,即便在《渴望》爆红后,也没有沉迷流量,而是转向音乐剧、反腐剧等不同领域挑战自我。
张凯丽
这种“运动员式”的专注与坚持,让她在36年职业生涯中始终保持着对角色的敬畏,比如为了演好《人世间》里的曲书记,她特意去东北工厂体验生活,观察老干部的神态语气,最终呈现出“连走路都带戏”的效果。
张凯丽的演艺之路,其实是一部“去标签化”的奋斗史,她本可以靠“刘慧芳”吃一辈子红利,却偏要在每个十年重新出发。
从家庭伦理剧到反腐正剧,从“国民媳妇”到“政协委员”,她用行动证明真正的演员,从不会被角色困住,而是用角色书写时代。
这种对职业的热爱与对社会责任的担当,或许正是她能登上阅兵观礼席的根本原因,一个能在艺术中传递正能量、在生活中践行责任感的人,无论何时都值得被看见。
结语
九三阅兵上的张凯丽,不过是她多重身份的一个切片,当我们梳理她的经历会发现,从运动员到演员,从“国民媳妇”到政协委员,她的每一次转身都带着对更大格局的追求。
或许这就是张凯丽“不一般”的真正原因,她从不止步于“做一个好演员”,更努力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而这样的人出现在阅兵观礼席上,从来都不是偶然,而是一种水到渠成的认可。
信息来源:封面新闻2024-03-06 张凯丽:建议为影视微短剧设立评奖机制 让大流量成为正能量|代表委员在这里
深圳新闻网2025-09-03 姚明 苏炳添 汪顺 甄子丹 张凯丽等现身阅兵现场 纷纷发文晒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