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融媒9月5日讯(记者 全百惠 摄影报道)9月1日晚,崔姑山下,星光为幕。十组“村咖”与六支合唱团,用质朴而热烈的歌声,把牟平人的乡情与乡愁,洒落在这片熟悉的土地之上。
场外,非遗集市张灯结彩、人流如织;场内,村歌嘹亮、互动频频,欢腾的气氛几乎要溢出夜空。掌声、喝彩声、合唱声融成一片——那是老百姓发自内心的喜悦,是最真实的文化回响。在这场“村歌大赛”里,没有专业的门槛,没有疏远的舞台。走上台前的是身边人,唱出的是心里话。鱼鸟河畔自顾自歌唱的王龙、扛着锄头仍哼着小调的贺庆歧、边做饭刷碗边唱戏的孔凡妮……他们从田间地头、灶台院坝走来,带着泥土气息和生活温度,站上光洒下来的地方。那一刻,音乐不再是遥不可及的艺术,而是可感可触的日常。
因为这些歌声里,藏着一个村庄的故事、一片土地的性情。比如姜振鹏一首原创歌曲《王根儿红》,就把王格庄的樱桃、苹果、大核桃唱成了跳动的音符,也把乡村振兴的底气与骄傲,唱进了每个人心里。“村歌”之所以动人,正因为它不只是旋律,更是一部可聆听的方志、可传唱的家书。
在这里,银发老人可以组成合唱团,用《英雄故里美名扬》延续自己的价值与热爱;普通农民可以拿起话筒,以歌寄情、以歌言志,实现那“小小而庄严”的自我表达。没有专业,没有距离,只有认可与掌声。
正是因为它本就来自百姓。没有宏大的编排,却有真实的故事,没有精致的嗓音,却有动人的诚恳。老百姓高兴,不只是因为听到了歌,更因为看见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