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话很扎心:英雄迟暮,有人喝酒,有人带货。
谢孟伟——那个曾在《小兵张嘎》里喊着“打鬼子”的嘎子哥,现在却因为一句“日产50亿吨牛奶”,把自己又一次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从“童年英雄”到“直播嘴炮王”
2003年,谢孟伟凭借“嘎子哥”一角火遍全国。
那几年,他和张一山、王莎莎算是童年荧幕三小只,观众缘爆棚。
但好景不长,童星的魔咒很快落到他头上。角色太深入人心,演技也没有再突破,娱乐圈这碗饭,他没吃到最后。
转折点出现在直播电商兴起的那几年。别的明星是半推半就被粉丝拱进直播间,他是主动扑进去的。那句经典的“家人们”,喊得比谁都卖力。
一开始大家还愿意买单。毕竟童年滤镜加持,买瓶酒、买箱零食,也算是情怀消费。可惜,滤镜能加分,但挡不住他自己一张管不住的嘴。
“日产50亿吨牛奶”,网友直接看懵
这次争议源于他带货牛奶。
他一边搬出伊利、蒙牛当背书,一边拍胸脯说自己代工厂实力雄厚,厉害到什么程度?
每天代加工的牛奶量有50亿吨。
网友当场笑喷:全国一年的奶牛都得榨干了,也产不出这么离谱的量。
根据公开数据,中国每天加工的奶源量大概11万吨左右,连个零头都不到。
你说吹点小牛皮无所谓,观众也理解这是直播间的戏剧化。但50亿吨这种“开挂式”数据,已经不是吹牛,是拿网友当傻子。
更狠的是,他还不止一次整出类似的“骚话”。比如前阵子说自家奶牛每天洗桑拿,过得比人都精致。奶牛听音乐这个事儿确实有先例,但洗桑拿?网友直言:“这不是养牛,这是养仙。”
从“六粮液风波”到“潘嘎之交”,一步步把口碑败光
其实,这不是嘎子哥第一次翻车。
早在2020年,他就因为低价卖“六粮液”被推上热搜。他打着“回馈家人”的旗号卖酒,结果销量爆了,随之而来的就是投诉声一片。
有人质疑是假货,有人说生产日期造假到几年后。市场监管部门还疑似发文“点名”,那一次他差点直接凉透。
正当大家以为他要退场时,他反手把“潘叔劝退”事件变成了“潘嘎之交”的网络名梗。心态够硬,但信誉是实打实塌方了。
之后他还被曝出各种奇葩事:
蹭《战狼》热度,说婉拒过吴京邀请;
被质疑卖假酒产业链,甚至传出收到威胁;
卖手机时号称“原价8999,直播间1999”,结果网友发现其他平台只要1880。
便宜没占着,反倒被当冤大头。
一步步下来,他从“嘎子哥”彻底沦为“嘴炮带货哥”。
带货逻辑:不靠货,全靠嘴
对嘎子哥来说,直播间不是卖货,而是卖情怀、卖情绪、卖嘴皮子。
吹牛式话术:牛奶日产50亿吨、奶牛天天桑拿;
绑架式感情:喊着“嘎家军”,哭着求原谅;
套路式定价:虚高标价再打骨折,制造“羊毛幻觉”。
短期能骗到一些流量,长期就是透支掉最后的信任。
网友说得直白:“带货不靠货,全靠嘴。”
被透支的“英雄光环”
最讽刺的,是他明明还有过一些正能量操作。
比如2023年河北洪灾时,他确实捐过物资,哪怕因为插曲被质疑作秀;2024年,他还跟公益组织合作,在甘肃乡村建美术教室。
这些事如果换个角度包装,本来可以帮他挽回一些形象。可惜,他的嘴太“跑火车”,一边公益一边带货翻车,搞得正面形象全被掩盖。
从“抗日小英雄”到“带货嘴炮王”,转型之路彻底跑偏。
最后的余地?
现在的问题是:观众还愿不愿意再信他一次?
口碑反转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他的信誉危机也是一点点积累出来的。从假酒到假数据,从情怀消费到情绪绑架,他自己亲手把“嘎子哥”三个字耗成了一个笑话。
有人说他不过是被流量裹挟,没恶意,只是话术过火。也有人说这是他“演艺基因”在作祟,习惯了在镜头前演,分不清表演和真实。
但商业世界很残酷:你可以演,但钱包不会陪你演。
嘎子哥这次“50亿吨牛奶”的失言,不只是一个笑料,而是对他带货逻辑的终极揭穿。
在这个直播电商爆炸的时代,观众越来越精,吹牛式话术只会加速坍塌。
对谢孟伟而言,唯一的救赎只有两个字:真诚。
少点套路,多点实在。不然,哪怕再多“嘎家军”,也守不住一个被反复透支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