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3日刊| 总第4088期
日前获悉,国家广电总局电视剧司将建立定期观摩机制,为优质剧集举办常态化看片活动,并组织宣传推广工作。
9月11日率先接受检验的,便是聚焦“文化抗战”的重大革命题材电视剧《阵地》。
《阵地》由高希希执导,钱林森编剧,冯绍峰、李晨、徐璐、王丽坤领衔主演,讲述了1938-1944年间中国共产党团结领导文化人士在桂林以笔为枪、以舞台作战场的故事。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广播电视局相关负责同志,重点网络视听平台、专家、媒体代表参加了会议,并观看了《阵地》的片花集锦。
夏衍、郭沫若、田汉、巴金、柳亚子、陶行知、徐悲鸿、茅盾、欧阳予倩……这些都是中国人既熟悉又陌生的名字。
熟悉,是因为通过学校教育,我们很了解他们都创作出了哪些文学与艺术的名篇、名作;陌生,是因为我们大都对他们只停留在知识型了解,并不知道他们都是什么性格,他们身上有哪些品质和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阵地》补上的,正是这一课。
总制片人严从华在会上介绍,本剧以“文化抗战”视角切入,讲述了200多位文化名人于国破家亡之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笔为枪,激励全国人民同仇敌忾,积极参加抗日战争的故事。
本剧演员阵容齐整、制作精良,故事性较强,党史、军史内容严谨,可以让观众产生较强的代入感、敬佩感、效法感,铭记历史,致敬先辈。
现场虽然只播放了40分钟的片花,并未全部呈现剧中《义勇军进行曲》首次灌制成唱片,桂林八办设立、《救亡日报》复刊、新安旅行团抵桂、西南剧展等20多件重大历史事件,但与会专家和媒体代表已经能够感受到其人物群像的立体感、镜头语言的冲击力、情感刻画的细腻度。
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何天平认为,本剧的推出具有重要的示范引领价值,也实现了同类型创作的关键突破。凭借自身独特的艺术探索,本剧在题材的补白性、表达的地方性、影响的延伸性等方面形成出色表现,为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创新提供有价值的参照,也为精品创作打了样,贡献出一套可供推广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论。
《光明日报》文艺部主任编辑牛梦笛认为,本剧展现出文化人的锐气、志气、勇气,讲述了特定历史时空中,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从经世致用的传统文人到振臂高呼唤醒民众的救亡之士的精神走向,让观众不仅感受到文化抗战的精神力量,更触摸到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真正价值,不仅体现在“应时”“应景”以及作品的数量与规模,更关键的是能否通过具备叙事张力、能够增强观众情感共鸣的精品力作,激发深远回响与现实思考,使历史记录的同时实现“以史为鉴”,并最终转化为积极的文化力量。
《阵地》选择从抗战时期文化人的角度切入,为这一群体立像画像,不仅在视角上展现出“新颖”与“巧思”,也让观众能够产生代入感和共情。该剧在拓展和丰富抗战历史书写的基础上,还进一步延伸出对当下的思考与启示,凸显了文化安全的重大意义。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印发实施《进一步丰富电视大屏内容促进广电视听内容供给的若干举措》(业界称“广电21条”),为提振行业活力打了一剂“强心针”。优质剧目的看片会常态化,标志着电视剧行业管理从“事前审批”向“全过程服务”的深度转型,将“有决心”落实到“有作为”。
【文/满囤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