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9月12日至13日,由中国文联和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的第二届金熊猫奖在成都举行。在“光影之约 遇见美好”主题下,有来自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电影、电视剧、纪录片、动画片作品参加评选,金熊猫国际文化论坛也同步举办。本届金熊猫奖的各个奖项成色如何?除了影视评选,第二届金熊猫奖还有哪些精彩的文化活动?它还承载着怎样的使命?
9月13日晚,第二届金熊猫奖共计27个奖项归属揭晓。其中,《哪吒之魔童闹海》获最佳动画片奖,《还有明天》获最佳影片奖,《山花烂漫时》获最佳剧集奖,《新荒野》获最佳纪录片奖。在第二届金熊猫奖评委会主席陈凯歌看来,金熊猫奖正在用新的故事沟通世界。
陈凯歌:“在这次评选过程中,我有一个强烈的感觉,我觉得有国际范儿了,有不少西方、欧洲、美国来的评审,这些评审委员我觉得都有相当的国际视野。因此,金熊猫奖应该成为一个具有更大国际知名度、能够获得不同文化人群赞赏的国际性奖项。”
金熊猫奖由中国文联和四川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从2023年开始举办,每两年举办一届。金熊猫奖致力于通过评选全球优秀影视作品、举办文化交流活动,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
中国导演毛卫宁:“金熊猫奖是站在全球的视点当中,在全世界获得艾美奖、奥斯卡奖等等荣誉的艺术家来共同组织评委会,评出了全世界最好的优秀作品,当然这里面也包括中国的影视作品。因此我认为金熊猫奖搭建了一个非常好的文明互鉴的平台,让中国的影视剧在这样一个平台当中,让我们了解到世界如何看中国的影视剧,中国如何看世界的影视剧。”
金熊猫奖以兼容并蓄的姿态,向全世界的优秀影视作品敞开大门。比起首届,第二届金熊猫奖征集的国外作品的数量以及参评国家和地区的数量都有所增长。
参加金熊猫奖评选的作品有5343部,来自126个国家和地区,这些作品当中有27%是来自中国的作品,有73%是国外的作品,无论从参评的国家和地区以及海外作品的数量来看,还是从多元评价体系的角度看,都可以看得出金熊猫奖有着美美与共、和而不同的精神内核。
中国电影高等研究院院长陈玲珍:“这次可以看到非常多的各种各样的作品,比如商业的、艺术的都能看见,大制作预算的、小成本的也都有,体现了多元性。我觉得多元性、丰富性很重要,文明因为多元而多彩多姿,也因为金熊猫奖各式各样的文化产品、文化作品,甚至于文化商品都集合在一起,显得非常丰富。”
多元共生、兼容并蓄,从电影、电视剧、纪录片、动画片单元的获奖作品能看出,金熊猫奖的评选彰显着全人类的共同价值。
第二届金熊猫奖评委会电影单元主席黄建新:“人类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差异,但是某些东西是全人类共通的,就是我们说到亲情这一部分,还有对自然界的敬畏、尊重、喜欢和平,这种心理全球都是一致的。这次我们看的片子里头有很多,民族的很多习惯你并不了解,但是依然被打动,它穿过了我们所说的差异,找到了一个击中你内心深处共同的点。”
讲述与命运抗争的女性故事的意大利电影《还有明天》获得了电影单元最佳影片奖。而获得电视剧单元最佳剧集的中国现实题材电视剧《山花烂漫时》,以“七一勋章”获得者、乡村女教师张桂梅为原型,刻画了山区女性突破命运桎梏、追寻教育理想的奋斗历程,同样也是对女性力量的讴歌。
来自挪威的作品《新荒野》获得了最佳纪录片奖。该纪录片跳出“荒野求生”的刺激框架,转而探讨“自然教育”与“亲情传承”,引发人们对“何为理想生活”的思考。
国际文化论坛是金熊猫奖非常重要的一项活动,有国际政要、中外影视界人士以及其他领域的人士共聚在这里共话文明,这说明金熊猫奖不仅仅是影视评选活动,它承载着文化交流互鉴、文明对话的重要功能。
金熊猫奖不仅为全球优秀影视作品敞开胸怀,更是为不同文明共聚对话搭建平台。作为金熊猫奖的主体活动之一,本届金熊猫国际文化论坛以“文明共聚 开创未来”为主题,来自海内外的780余位嘉宾参会。他们表示,应对共同挑战,要促进不同文明在平等相待、互学互鉴中兼收并蓄,深化教育、科技、文化、媒体等领域国际人文交流合作。
而今年的论坛中,正在不断为影视行业深度赋能的AI等新技术成为了热议的话题。各项活动、各个会场,几乎都会谈及AI技术为影视产业赋能的话题。本次获得金熊猫奖最佳动画片奖的《哪吒之魔童闹海》的制作中就应用了AI技术。
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院长张亚勤:“新一轮AI从内容本身生成、制作过程、后期制作以及发行都有很重大改变。重塑整个(影视)产业,《哪吒之魔童闹海》是个特别好的例子,就是人工智能科技创新和我们整个内容创意深度融合。我觉得这是中国的机会,是中国年轻人的机会,是弯道超车的机会。”
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视频与视觉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马思伟:“让创作效率更进一步提升,AI上来之后可以有更多场景实现。原来可能得靠大成本大投入,现在慢慢降低成本投入了,未来变成人加上AI去创作更多的内容,AI辅助之后,更高层次的创意、更高质量的作品更具竞争力。”
除了文明交流互鉴,金熊猫奖还承载着更多使命,它也正在不断为影视产业注入新活力。随着竹节装置上的“金熊猫”按钮点亮,中国导演刘江江、土耳其导演努里·比格·锡兰、开罗国际电影节主席侯赛因·法赫米、中国作家徐则臣、美国视觉特效师乔尔·海尼克等,共同开启金熊猫全球影像合作计划。该计划还将打造“金熊猫视听人才成长营”,助力全球影视人才发展。
中国导演刘江江:“金熊猫不一样的地方其实有很多,第一它是国际视角,而且是泛文化的,在这除了电影界的,还能看见很多文化界的视角进来,其实是不同赛道的。我觉得在金熊猫创投青年计划视角更丰富、切口更多元,对青年创作者来说,它是推开做电影或者做文艺创作大门的渠道。”
如今,金熊猫奖的行业影响力和引导力进一步提升,在全球范围内推动内容创作与产业共同发展。在“熊猫带你看世界”影视项目发布活动上,国际影视节展战略合作备忘录签署、优秀影视项目发布推介等相继开展。100余家企业参与“遇见光影·牵手成都”成都影视产业项目签约仪式,签约64个影视产业相关项目,总投资额超120亿元。
电影更是连接文旅的重要纽带,金熊猫奖就串起了这样的纽带。这次开展的“大家一起看电影”活动,在四川省15家特色影院、10大城市地标、2万多个村和社区上演了光影的邂逅。还推出14条“跟着影视游四川”主题文旅线路,深度融合四川多地文化地标和特色场景,打造出沉浸式文旅新体验。
金熊猫奖是一场光影的邂逅,更是文明的对话,文化的相遇。从蜀绣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到全球熊猫短视频征集,再到“我与熊猫面对面”参观活动……这些文化的碰撞都是金熊猫奖美美与共、和而不同的精神内核的生动注脚。
这场两年一度的金熊猫之约,超越地域、语言、文化的障碍,让我们看到了众多优秀的影视作品,看到了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看到了以光影为纽带,文旅融合的新场景。这也正是本届金熊猫奖的应有之义——“光影之约 遇见美好”。那就是促进不同地域、不同文明的人们加深对彼此的欣赏和理解,增进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广泛共识。让共情消弭隔阂,让创意凝聚共识。我们期待,金熊猫越办越好,为世界影视发展和文化交流互鉴注入蓬勃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