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赤木瓶子
编辑| 李寻欢
学霸们决战紫禁之巅的故事,这次来到了传媒界。
近日开播的《令人心动的offer7》(以下称《offer7》),将镜头对准了光鲜与压力并存的传媒主持人行业,并且首期就因为淘汰了两位实习生而登上微博热搜。与过往律师、医学、建筑行业不同的是,对观众来说,这一季终于称得上是“开卷考试”了。
清华大学硕士张宁宁因缺乏镜头采访经验和现场紧张而表现不佳;脱口秀演员刘骙因采访易立竞时喧宾夺主、角色错位。节目第二期给实习生的选题策划主题是“情绪价值”,什么团播“扫腿舞”、解压玩具通通上线。在没有严格评判标准的传媒行业,观众也能基于观感做出自己的判断。
在传媒领域,另一则为观众熟悉的类型综艺已经抢先一步对行业细分生态进行了探讨,如《演员请就位》《无限超越班》等演综,早已写下几笔浓墨重彩的“黑红”故事。在传媒代表的曝光背后,是给入局者们扑面而来的机遇和压力,这也将成为《offer7》系列踏入传媒圈的看点之一。
与此同时,同类型素人职场综艺仍然在垂直领域纵向探索,比如隔壁《初入职场》的新一季就来到了中医行业,颇有些各派宗门一较高下的意思,选手们的个人技能是用中药解毒、阴阳九针、舌诊。
随着职场综艺节目逐渐拓宽,留给《offer7》的问题就显得更直观了:节目是否能够打破传统的评判标准,找到娱乐与专业之间新的平衡点?又能否帮助选手们在传媒领域获得长足发展?
职场综艺多年来持续为观众输送“别人家的孩子”,而进入传媒领域,更让这些“孩子”的成长路径变得清晰可循。
本季实习生中,除了来自中国传媒大学、上海戏剧学院等科班院校的学生,也不乏清华大学、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剑桥大学等跨专业背景的高材生。
不同于往季8位实习生的设定,《offer7》开局有10位实习生,且通过新闻播报、即兴评述,现场采访等环节,在首期就一次性淘汰了两人。让直观感受演播厅风云的观众,嗅到了《新闻女王》的熟悉味道。
首期被淘汰的张宁宁是清华大学研究生,百万自媒体博主“冷酷小咕”,虽然在社交媒体分享日常游刃有余,却仍不敌实战压力考验遗憾离场;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的庞铮,全校第一名,因为家庭原因做了几年带货主播。在节目里将访谈考核“庞观者清”做成了完整的栏目,被张泉灵评为可以“直接上岗”。
张诗雯在播报考核中展现了极强的专业能力和控场能力;金融跨专业的实习生杨羚凭具有亲和力的采访成功晋级。
如果说过往职综里的实习生们,是以各行各业的专业技能、脑力征服观众,那么来到主持人季,则是由外至内的让观众如沐春风。这届实习生,谈吐表达能力被观察室专家评为“语言表达能力最强的一届”,不过这并不妨碍其在实战中面临极大考验。
节目中的真人秀环节也颇具亮点:实习生初见面就开启“互夸模式”,从外表称赞到MBTI性格交流,有人撞脸“毛晓彤”,也有人神似《心动的信号》嘉宾“奥斯卡”,这些自然互动不仅强化了每个人的特点,也帮观众强化了对每个人的记忆。
Offer系列导演吴浩宇在看片会上提到,《offer7》的报名人数大约为几百到上千人,最终进入面试的有十人。选拔标准主要有三点。其一是候选人需表现出对主持事业的真实热爱和强烈的求职欲望,特别是在传媒领域深耕的决心。其二是有实力和潜力,必须能够达到实习的标准。其三是选手个人特质,这些特质为最终选拔标准的组成部分。
虽然大众对传媒行业并不陌生,但其背后的真实故事、专业魅力,却鲜有节目深入展现。节目想要呈现出最真实的状态和故事,让更多人看见。
如今的职场类综艺,已经成为“脑力”嘉宾的稳定供给地,也为综艺内容领域输送了不少“高知滤镜”的素人嘉宾。曾参与《offer》系列而为观众关注的多位实习生繁亮相各大综艺,高智及法律等专业人设为其吸粉不断,成为观察类、推理类、文化类节目的理想嘉宾。而对于一开始就踏入传媒主持人行业的《offer7》而言,这样的“造星”会来得更快更猛吗?
来到传媒行业,相较于实习生们的过往履历和节目中的表现,观众显然对其行业适应性和发展路径寄予了更多好奇心。尤其是当节目进入传媒行业时,观众更是对选手的成长路径充满了好奇,甚至期待着看到他们从素人逐渐蜕变为行业中的新兴力量。
近年来,职场类综艺不断细分与扩容。除了《令人心动的offer》《初入职场的我们》《闪闪发光的你》等聚焦毕业生群体的节目系列,还出现了关注轻熟龄职场人跃升的《跃上高阶职场》,甚至有如以乐华为样本打造的《年轻的战场》等更垂直的职场真人秀。
它们与深耕“脑力”的素人综艺一同构建出一条从素人到荧幕新人的稳定输出通道。近年来,大量吸纳优秀素人/半素人的综艺内容频繁出现,且已产出不少成功的案例。典型代表就有《种地吧》系列、《名侦探学院》等。
也正因如此,当《offer7》宣布聚焦主持人行业,也让观众默契一笑:这一季,是要为娱乐圈“定向输送”人才了吧?
这样基于垂直行业的深度挖掘与娱乐性真人秀相结合,也推出了大量跨界转型的艺人。这类节目的成功同样表明,娱乐圈对具有多元化背景的嘉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有趣的是,有不少因《offer》系列被观众认识的多位实习生,已经成功转行为娱乐型艺人。比如《offer5》中的法律实习生张雅琪就因其大方的谈吐和出众的外形,由律师转行为娱乐艺人,资源一路走高,今年加入《歌手2025》合伙人,并成为《花少6》中的嘉宾之一,从最初被质疑转行后“资源飞升”,到凭借个人能力与魅力被更多观众熟知。
比如《offer1》里的实习生何运晨,已经成法律圈的“明星”,律所、娱乐圈多栖发展。再如李晋晔在参加《offer2》后被观众熟知后,先后收到芒果《明星大侦探6》《名侦探学院3》《密室大逃脱3大神版》等迷综、智综邀约,后续转型为职业艺人。
这些“脑力型嘉宾”之所以频获青睐,与其可塑性强、发展路径宽的特质密不可分。他们通常采取“双线发展”模式:一边坚守本行,通过vlog、专业内容分享,持续经营职场人设,延续观众的“养成系”期待;另一边跨界综艺,成为各类节目中可靠的“智力担当”与高情商发言担当。
脑力型嘉宾往往具有较强的转型能力,且职业发展路径宽广。通过职场综艺平台走红后,许多嘉宾不仅仅是在节目内展现了其能力与智慧,更通过深耕其他领域,收获了更多社会关注与职业机会。
而对平台和市场而言,职场综艺如同一座优质嘉宾“富矿”。它既能源源不断输送高智商、高情商、有观众缘的素人,极大降低选人成本与风险,也契合当前视频播客、知识直播等模式兴起背景下,市场对深度内容与专业人设的旺盛需求。
平台也在通过“售后内容”延展嘉宾价值,不过目前来看腾讯动作不多。腾讯视频推出了集结前几季人气实习生及《offer5》实习生的推理类团综《offer尽调局》;而芒果TV则凭借其迷综、蜜综矩阵,为脑力嘉宾提供持续曝光,并“挖”去了不少offer实习生。
职场综艺的成功,本质上是一场“实力”与“售后”的合谋。实力是基础,售后则是延伸。
节目一面通过严格的选拔机制和专业的考核流程,确保嘉宾具备真实的专业能力和个人魅力,这是观众产生信任和共鸣的前提。另一面通过系统的规划和资源投入,为嘉宾提供持续的发展机会,最大化其价值。这也是职场综艺能够持续吸引优质人才的关键。
市场对深度、专业型内容的需求仍在增长,“脑力型”嘉宾未来无疑将继续成为行业争抢的核心资源,他们不仅能为综艺节目带来更多的观众关注,也能为娱乐圈输送更多具备潜力的多面手人才。职场综艺平台如何在未来的“实力+售后”模式中持续创新,或许也将成为职场类综艺的一大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