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与重构:语言类综艺的世代交替密码】
记忆的时针拨回2014年,彼时电视荧屏正经历着最后的黄金时代。在网综尚显青涩、制作预算捉襟见肘的背景下,一档名为《奇葩说》的节目以黑马之姿闯入大众视野。它摒弃传统辩论赛的学院派做派,将"高冷"的思辨艺术解构成通俗易懂的娱乐盛宴,更开创了"素人靠口才逆袭"的造星模式——颜如晶的呆萌逻辑、姜思达的文艺毒舌、马薇薇的凌厉攻防,这些个性鲜明的辩手让"说话的艺术"成为新的流量密码。
然而盛极必衰的规律如期而至。当节目行进至第四季,观众逐渐察觉端倪:核心辩手形成封闭圈子,选题创意日渐枯竭。肖骁与陈铭的冠军之争演变成舆论混战,马薇薇与姜思达的微博骂战更将节目拖入口碑泥潭。恰在此时,2017年横空出世的《脱口秀大会》带来了新风向——其前身《吐槽大会》已为明星自黑式喜剧铺路,而后者真正让草根喜剧演员站上C位。
这场话语权的交接绝非偶然,其背后暗合着双重社会变迁密码:
首先是传播介质的革命。在短视频主宰注意力的时代,脱口秀演员付航们的三分钟爆梗段子天然适配碎片化场景,而《奇葩说》动辄半小时的思辨拉锯,在抖音快刷的洪流中显得格格不入。就像咖啡师不得不将手冲精品改为即饮冷萃,内容生产者必须适应这个"15秒定生死"的新赛场。
更深层的转变在于受众心理的迭代。早期观众期待综艺提供"人生参考答案",《奇葩说》那些"该不该把父母送养老院"的辩题本质是代际焦虑的投影。但Z世代更渴望即时情绪按摩而非解决方案,正如脱口秀演员鸟鸟的宣言:"段子就是我的心理治疗师。"当年轻人开始在"躺平"与"内卷"间反复横跳,能让人会心一笑的幽默显然比严肃说教更具治愈力。
这场从思辨到娱乐的范式转移,恰似文化消费领域的"轻量化"革命。我们不再执着于真理越辩越明,转而享受笑过就算的松弛感。但值得玩味的是,当杨笠的性别议题段子引发社会讨论,当徐志胜用容貌焦虑梗完成群体疗愈,脱口秀似乎又承载起《奇葩说》未竟的社会观察使命。
或许正如语言学家所言:表达形式的嬗变从未改变人类对共鸣的永恒渴求。无论是唇枪舌战的辩论场还是笑声不断的开放麦,本质都是这个时代的精神减压阀。当95后开始用"电子榨菜"形容下饭综艺时,谁又能断言,下一场语言革命不会在元宇宙的虚拟舞台悄然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