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申明:本文为@影吹斯汀 独家原创稿,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抄袭or转载,违者必究!】
8月底,由朴赞郁执导,李炳宪、孙艺珍、朴熙顺、李星民、廉惠兰主演的犯罪喜剧片《无可奈何》亮相威尼斯电影节,收获西方媒体一片好评。
据韩联社YTN频道报道,这部坐拥大导加群星豪华班底的重磅韩影,在映前就已通过海外版权回本,可见其声势之大。因此,《无可奈何》被期望成为2025年韩国本土电影的救世主,也是合情合理。
9月24日(本周三),影片正式在韩国公映,映前预售即突破40万人次,此后还将独占开天节-中秋节-韩文节连放的九天长假档期。同时,影片还将受益于政府发放的超百万份高额观影券。天时地利人和齐聚,也不过如此。
但影片的市场前景,恐怕不会如预想中那么妙。
虽然首日观影人次即超过33万,刷新朴赞郁作品纪录,但目前,《无可奈何》的CGV金蛋指数为83%,Naver评分6.90,Megabox评分为7.9,综合来看,观众口碑仅相当于猫眼或淘票票8.5分左右的水平。
公映次日,《无可奈何》的观影人次已跌破11万;公映第三日,观影人次也仅为12.7万,走势并不乐观。目前来看,不要说映前畅想的千万人次之梦,就是500万观影人次的目标,也无十足把握。
如果被寄望救市的《无可奈何》票房不及预期(概率很大),那今年韩国影市数据,无疑会非常难看。
根据韩国电影振兴委员会票房系统的统计,今年截至9月26日,韩国市场总观影人次为7379万,相比去年同期的9595万下滑23.1%;进口片表现平稳,3921万人次相比去年同期的3826万微增2.5%;但单看韩国本土电影,总观影人次仅为3458万,相比去年同期的5769万暴跌40.0%。
要知道,2024年的韩国电影市场就已经够惨了,作为疫情后衰退最严重的主流电影市场,去年观影人次仅恢复到2019年峰值的54.3%。而今年的观影人次相比去年还会有大幅下跌,合理目标仅为1亿大关,相当于2004年和2005年的中间水平,属实是倒退20年都不止。
过去两年里韩国媒体自己反复说来说去、中国网友也对此有一定认识的“韩国电影崩溃”,不是夸大其词,并且2025年的情况,比过去三年还要糟糕。
在2024年本就萧条的基础上再次探底,韩国影坛难道真的将陷入死亡螺旋?
2023年和2024年的成绩同样谈不上出色,但毕竟有积压影片释放的老本可吃,市场供给还不至于一穷二白。此外更是屡有本土爆款救市,两年产出四部千万大作(《犯罪都市3》《首尔之春》《破墓》《犯罪都市4》),即使其余电影票房惨淡(除这四部片外两年仅有《老手2》人次破500万),也能勉强撑起大盘。
但等到了2025年,影片供给已濒临枯竭,被寄予厚望的大作寥寥无几,并且悉数未能爆发、完成救市使命。
细数2025年真正称得上有制作规格的几部韩国院线片,一季度的《哈尔滨》(去年12月24日开画)《黑修女们》《漫画威龙2》《终极对弈》充其量是中规中矩,《波哥大》(去年12月31日开画)则是惨败;二季度,《野党》算是票房不错,但《超异能特攻》和《烧酒战争》票房都不理想,韩影整体形势已经非常不妙。
等到了最该产出票房的暑期档,真正意义上的大制作,又仅有《全知读者视角》一部。但这部改编自热门网文、明星阵容强大、耗资312亿韩元、在韩国影史上都排得上号的豪华制作,最终却仅吸引106万观影人次,遭遇史诗级惨败。
盘来盘去,今年称得上票房全面成功的中等规模以上韩国院线片,可能只有怪奇喜剧《野党》和《我的僵尸女儿》而已。但总计人次不到900万的两片,毕竟还不是《首尔之春》或《破墓》那种逆天改命、足以给行业注入信心的电影。
韩国电影的供给危机还未达到顶峰。毕竟,近几年虽偶有票房大作问世,但《海盗2》《外星+人》《幽灵》《寂静计划》《月球》《非正式作战》《外星+人2》《全知读者视角》等制作成本超200亿韩元的大作接连惨败,中低成本电影的收益又很有限,明智的资本会如何选择,显而易见。
近日,韩国新任文化体育观光部部长崔辉永在就任后首场记者会上透露,今年制作成本超30亿韩元的院线片不到20部。这个数字相比疫情前的40部以上已缩水过半。
眼下,多部大作投资已被叫停,曾凭借《鸣梁海战》创造韩国影史最高人次纪录的金汉珉导演新片《刀:高豆莫汗之剑》面临撤资困境,甚至连李沧东新片《可能的爱情》都未能筹齐不到80亿韩元的制作费,被迫转投奈飞(Netflix)……韩影投资环境的恶化,可见一斑。
韩国电影市场和韩片衰退的原因,近几年也被分析得比较全面了,虽不是本文讨论的重点,但也暂且列出以下几大关键因素供参考——
1、疫情期间,流媒体/OTT渠道迅猛发展,很大程度上改变了韩国公众的观看习惯。
毕竟如果只是韩国本土电影工业出问题,市场还不至于萧条至此。和疫情前相比,好莱坞在韩国的市场也有显著衰退,从2020年起近六年,仅有7部好莱坞电影在韩国吸引超500万人次观影,而在疫情前,2019年一年就有6部。韩国人就是不爱去电影院了。
不过同期日本动画电影在韩国的票房却逆势上升
2、由于错误的政策导向,疫情后韩国电影的上映窗口期显著缩短,公映约一个月后就能通过OTT平台观看,几乎为世界最快,这导致影院观影的必要性进一步降低。针对这种情况,近期11名共同民主党议员推进法案,要将窗口期延长到半年,以保护院线。
3、以奈飞(Netflix)为代表的美国流媒体巨头在进入韩国市场,以高额的投入大举投资流媒体影视,虹吸院线片创作人才——中文网络上司空见惯的“韩国影视被网飞榨干”说法,说的就是这条。
4、美国资本对韩国电影产业的“压榨”其实不止于流媒体巨头,这在某种程度上要归罪于韩国电影自身资本、发行实力的弱势。不同于韩剧和KPOP的全球流行,长期以来,韩影的海外票房占比其实较低,按金汉珉导演的说法,除了《寄生虫》外几无作品的海外票房/本土票房比能超过0.3——严重依赖本土票房的收入结构,在困难环境下,自然会显示出脆弱性。
《寄生虫》的海外收益大多到了海外发行商手里
5、韩国电影许多标志性的题材、风格被过度开发,已让本国观众厌倦,昔日的许多卖座公式已经失效。
以曾创造无数奇迹、被称为韩国电影第一票房灵药的民族主义题材为例,从《鸣梁海战》到《闲山:龙的出现》再到《露梁海战》,抗日古装大片“李舜臣三部曲”票房急速递减,观影人次从1761万跌到455万,可见观众已经厌倦。
而近代民族英雄安重根的题材,又在短期内连有《英雄》《哈尔滨》两部大片上映,票房也都不出色,和疫情前题材类似的《暗杀》相比,热度衰减严重。
现在在韩国,除了马东锡的《犯罪都市》系列之外,没有哪类电影,是投资者上映前就能确保成功的,到处都是不确定性。
即使是马东锡,主演非《犯罪都市》电影照样扑街
以上五条显然还不全面,但从中已经不难看出,无论是流媒体大势,渠道和发行的劣势弱势,还是创作上的痼疾,抑或是自身市场规模的局限,这些导致韩影、韩国市场衰落的因素,大多数都是在短期内解决不了的深层问题,这也决定了韩影、韩国市场的窘境,还会持续下去,至少在未来的三五年都难看到转机。
按照去年11月某位乐天高层的推测,2026年,才是韩国影市情况更严峻的时候。
当然,面对电影行业的困境,秉持“文化立国”战略的韩国政府不可能坐视不管,行业自己也不可能坐以待毙。
不久前《无可奈何》未在威尼斯斩获奖项,总统李在明为此在脸书上发文力挺,并表示官方将继续为韩国电影提供坚实支持——这样的排面,足以证明其对电影的重视程度。
针对目前的影市困境,韩国政府除上文提出的延长窗口期政策外,还将扩大电影领域的政府预算,进行各种补贴。
比如过去两个多月,韩国政府共发放450万张面额为6000韩元(约合人民币30.36元)的观影券;又比如,文化体育观光部于9月5日宣布,2026年电影领域的政府预算已正式确定为1498亿韩元(约合人民币7.64亿元),与2025年相比增长八成。
至于韩国的发行和放映方,自然也有动作。比如韩国第二大连锁影院乐天(915块银幕)与第三大Megabox(767块银幕)已启动合并程序。双方母公司已签署谅解备忘录,拟通过整合运营经验和营销资源实现协同效应,给影坛带来一些改变。
但至于这些措施能否取得显著成效,估计一两年还是看不出来的。
韩国常被称为世界经济的“金丝雀”,对于内外部冲击和各种新趋势都极为敏感,英媒《国际银幕》也将目前正处于困境中的韩国电影市场比作反应先行的“金丝雀”,面对流媒体的冲击和既有的结构性困境,别地的电影市场和电影工业,或许也可以从中汲取一些经验教训。
(文/阿拉纽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