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松从未喜欢过潘金莲,但却一再给潘金莲送出了错误信号,这让本就对武松有意的潘金莲再也无法控制感情,才有了“醉酒述衷肠”的戏码!
景阳冈上勇斗猛虎的武二郎,可谓一战成名,在阳谷民众的簇拥下来到了阳谷县衙。赤手空拳打死猛虎,放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一件了不起的稀罕事;更何况,这只猛虎已经接连伤了二三十人,已然成为阳谷一大害,阳谷知县闻听大害已除,英雄已至,赶紧来到县衙门口亲迎:
敢问壮士尊姓大名啊?
武松回应:
小可武松,见过知县大人!
注意,武松脾气收敛了,性格温和了,待人接物的态度变了。这句回答以后,武松甚至上前下跪,极尽谦恭!
武松为何变了?
自幼,武松吃尽了苦头;现在,武松也受够了颠沛;如今的武松,已经从一个喝酒闹事的二流子变成了受民众拥戴的英雄,环境改变人,经历更能改变人,武松已然被架到了传奇的高度,不得不具备传奇该有的正面形象。
更重要的,他面对的是知县老爷,是体制内能够一言定生死、一言改命运的上位者。
此时的武松只想追求安稳的生活,获得知县老爷青睐,进入体制内生活,就是最安稳的生活!
所以,等到知县老爷犒赏武松的时候,武松给出了极为体面的处理:
武松打虎实出无奈,此钱受之有愧!猎户们整日守在景阳冈,十分辛苦,此钱不如我代大人赏了他们!
注意,知县刚刚称呼武松为“壮士”,可“壮士”是什么?说白了,就是莽夫,空有一身力气,这种形象可不符合体制内的要求。
所以,武松的这个决定既能树立正面形象,赢得群众基础;更能一举改变知县老爷对自己“莽夫”形象的认定,给自己争取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
我们再来看知县老爷的反应:
哎呀,你不光有打虎的本事,还是一位义士哩。要不嫌弃,就留在我阳谷县,做一个步兵的都头如何呀?
看见了吧,知县老爷对武松的形象认定改变了,不再称其“壮士”,改称其为“义士”了。“义士”又是什么?品行超凡、慷慨乐助,符合体制内的要求了吧!
原著小说中,武松听完这句话,给出了这样的回应:
若蒙恩相抬举,小人终身受赐。
一个整天被官府追着跑的人,口中再是叫嚣不惧怕、不在乎,也掩盖不住心中对官府的畏惧甚至向往。如果我是体制内,如果我也有一套制服,如果我也能拥有这样体面的工作和权力,那该多好......
此生若得安稳,谁愿颠沛流离!
可在剧中,武松给出了这样的回答:
多谢大人抬举,只是武松要去清河县寻找哥哥,不敢答应!
是不是突然觉得武松并没有进入体制内的想法?
相反,这句话以后,更能让武松的正面形象立体化!原来,武二郎不仅是一位“义士”,还是一位知恩图报、重情重义的好汉!
武松同志,阳谷知县携县衙全体同仁欢迎你!
说了武松那么多,和接下来即将出场的潘金莲有什么关系?
其实,武松和潘金莲之间的误会,就是因为武松对安稳生活的向往,对幸福生活的感恩造成的!
初见武松,潘金莲立马震惊于武松的魁梧身材和英朗面孔,别想歪,就武松的整体形象和打虎英雄的光环加持,这是一个女人的正常反应!
第二次见武松,武松又是一个大礼,而后给出了这样的说明:
武松只是敬重嫂嫂,我哥哥为人老实厚道,如今有这么一个家,全得感谢嫂嫂一手操持。
我们来看潘金莲的反应——眼泪泛泪花,心中有感动:
就是你哥哥,也没说过像这样的话!
体谅、理解,对于男人而言非常重要,对于女人而言更为重要!
此时的潘金莲都是什么生活状态?
武大没起床,她就早早蒸好了炊饼;武大出门,她还得忙着整理工具、收拾卫生;武大回家,她又忙着伺候,而且坚定认为“伺候的是自家男人”,份属应当、天经地义。
更重要的是,守着武大这样的矮、矬、枯树皮男人,潘金莲认为“总算过上了安生的日子,我现在什么都不想了”,人家很知足。而且,此时的潘金莲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王干娘前来敲门,潘金莲一句“拙夫不在”就给拒绝了!
就这样一个女人,最需要什么?需要理解,需要体谅,需要别人知道自己的付出和牺牲!
也就是说,武大没给的安慰,武松给了!
当然,武松之所以由此感叹,也仅源于他对安稳生活的追求,对幸福生活的满足!
同样,此时的潘金莲还是没有别的想法,甚至,为了避免武松误会,还紧接给出了这样一句:
如今都是一家人了,莫再说什么谢不谢的,让外人听了笑话!
立马转换成了嫂子的角色,立马拿出了“长嫂比母”的形象。
有了武松这般理解,潘金莲自然要表现出对武松的厚待,那就是要求武松住在家里,而且人家给出的理由也无从挑剔:
不就是添双筷子吗,再把那偏房给收拾一下就就行了!平日里,叔叔要想吃些热乎汤水的,也都随心,叔叔要不肯搬来住,倒叫街头邻居笑我这个做嫂嫂的不容自家兄弟。叔叔若来了,我脸上也有些光彩。
首先,武松住在家里并不麻烦;然后,武松住在家里,能够得到更好的照顾;再者,武松住在家里,也能让潘金莲在街头邻居中间树立一个正面形象。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是一点,那就是武松住在家里,潘金莲的脸上有光彩、有面子!
注意,武松没来之前,潘金莲总会交代武大一句“咱们初来乍到,到街上不要与人口角”;注意,王干娘来找潘金莲的时候,潘金莲都是以“拙夫不在”为由拒绝。
可自从武松住进家里以后,王干娘再来家里,潘金莲对武大的称呼就变成了“家夫”。从“拙夫”到“家夫”,这不仅仅是一个称呼的改变,更是心中底气的突飞猛进,有武松在,他们不再受欺负,不再害怕了,这才是潘金莲想让武松住在家里的真正原因。
那么,潘金莲究竟何时对武松对了歪心思呢?
武松住进家里,潘金莲为其收拾床铺,武松再次表现出对当前生活的知足并对潘金莲表达了谢意:
我们兄弟自小受苦,没有爹娘,如今多亏了嫂嫂,才有了这般福气,嫂嫂辛苦了!
潘金莲没有回应,武松也并无他意,只是庆幸于现在的生活而已!可这接连的理解和体贴,必定会让潘金莲心生感动,这份感动中已经多少出现了另样成分。
冬日来临,潘金莲见武松仍着单衣,但想着为武松缝制一件衣服,亲手丈量尺寸的时候,潘金莲有过这样一句感叹:
叔叔身量真好,怨不得能打死老虎!
感动混杂着敬佩,敬佩混杂着渴望,伴随着这份渴望,感情已经变味儿!
晚上,潘金莲忽然想到武松的屋里没有炭火,赶紧起身,说道:
只记得我们屋里暖和,忘了叔叔屋里没一块火星!
可武松一个精壮汉子,压根就不怕冷,甚至还袒露了健壮身量。一边是那样的丈夫,一边是这样的男人,潘金莲心中的一团火立马烧了起来,感情彻底变味了。
可直到现在,潘金莲仍然压制着内心的悸动,只想看到武松便已知足,可等到武松带来那块衣料,两人之间的误会到底出现了!
关于这块衣料,武松给出了这样的说明:
自武松回来,不知给嫂嫂添了多少麻烦!今日特为嫂嫂扯了一块衣料,望嫂嫂不要嫌弃。
武松的意思很明确,就是为了答谢潘金莲的照顾,本质上还是对现今安稳生活的知足,对潘金莲辛苦操持这个家的感谢!
可这是衣料啊,就算放在现今生活也有着明显的暧昧嫌疑,放在宋朝几乎等于直接表明了心迹。于是,潘金莲误会了,直接给出了这样一句回应:
还是叔叔会疼人!叔叔真有眼力,这料子正合我心。
“疼人”、“合心”,这些关键词的出现,足以证明潘金莲彻底误会了武松的意思。
既然收到了如此明显的信号,潘金莲之前答应给武松做的衣服也就有了另外的含义,甚至已经相当于定情信物的交换。于是,她赶紧上楼取来衣服,坚持要让武松当面换上试试。
当着潘金莲的面换衣服,武松当然不肯,恰好此时王干娘来送菜,可等到潘金莲送走王干娘,武松已经进屋换好了衣服。
然后就是潘金莲一言未发,默默上楼,很明显,武松的举动让刚刚燃起希望的潘金莲失望了!
既然潘金莲已经失望,已经明确了武松的心意,可她为何又要主动出击,非要趁着酒意向武松表明自己的心迹呢?
武松进入县衙任职,武大又有生意支撑,武家的生活条件已经得到了根本上的改善。于是,潘金莲劝说武大:
何必这么劳苦呢!
我们来看武大的解释:
我想多赚些钱,攒起来,早晚托王干娘给我兄弟说门好亲事。
听完这句话,潘金莲呆愣了一下,然后问道:
是叔叔托你的?
这个问题,能让潘金莲确定武松的真正心意,武松主动,就说明潘金莲彻底没戏了;武松不知情,留给潘金莲的时间也不多了!
武大回答:
兄弟这么大了,在县上好歹也是个人物,这孤零零的,我这做哥哥的怎么能不管呢!
行了,不是武松主动要求的,潘金莲还有机会,但也要抓紧时间了!于是,潘金莲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也做了一个足以毁灭这个幸福家庭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