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娱乐专稿(李小狼/文)距离剧集《繁花》的“编剧风波”已经过去半月有余,近日出现愈演愈烈的趋势,但截至发稿,处于风暴中心的王家卫并未做出进一步回应。
在这次的《繁花》编剧风波中,除了署名权问题,还存在某种不平等的权力关系,根据当事人“古二”的爆料,他在《繁花》剧组工作期间,还曾为导演煲汤、煎牛排,王家卫要求牛排五分熟。
尽管《繁花》剧组回应该爆料编剧为剧集前期资料收集小组成员,剧方已经给予前期责任编辑的署名,但这份官方回应并未平息这场风波。
在这次署名争议事件发酵初期,《繁花》唯一署名编剧秦雯迅速做出了回应——她转发了官方回应,还表示互联网存在造谣诽谤信息,已在网上申请立案。
而即便陆续有媒体、网友敦促王家卫回应此次事件,但他本人一直未发声。
反倒是王晶、鲍德熹等知名业内人士发文支持王家卫——王晶表示自己相信王家卫和秦雯,录音在法庭上无法作为证据;鲍德熹则表示是否有编剧署名需要看合同里规定的职务。
只是,王晶和鲍德熹的支持,反倒加剧了部分观众对王家卫的负面情绪。在很多网友看来,两人作为业内知名人士,同时也是上位者,这种发言带有一种“何不食肉糜”的意味。
伴随着王家卫对此次事件的冷处理,越来越多观众开始对这位大导演祛魅。
过去,王家卫的很多作品是足以留名影史的艺术佳作,他本人则是“精益求精”的天才。为了作品的完成度,王家卫的拍摄进度非常慢,经常要求演员不断地重演,甚至直接在成片中剪掉某些演员的全部戏份。
比如拍摄《阿飞正传》时,因为NG太大把梁朝伟打击得哭了,梁朝伟自己在采访中说:“哭了很多天,觉得自己真的演得那么差吗?一句对白都要演27遍。”
再比如张震曾为《一代宗师》花了三年时间苦学八极拳,甚至在某次比赛中拿到冠军,但在《一代宗师》正片中,张震的戏份仅保留了三场。
在编剧风波之前,这些所谓“折磨演员”的新闻是坊间笑谈,也是足以证明王家卫天才之处的证据。
但此时此刻,编剧风波之后,不少观众开始重新审视这些轶事,发现了事情的另一面——当观众跳出对“天才导演”的滤镜,重新审视片场往事,不再只看到艺术的纯粹,也开始感知到个体在庞大创作机器前的无力感。
这种工作方式虽成就了独特的作者美学,却也存在两面性——在艺术创作中,个人的付出与回报未必对等。
这种反思并不局限于王家卫,今年影视行业似乎正经历一场“大导祛魅潮”。
陈可辛的新作《酱园弄·悬案》豆瓣仅5.7分;姜文新片《你行!你上!》豆瓣仅6.7分;管虎新片《东极岛》上映近2月,豆瓣未开分,票房仅3.96亿,票房远远低于预期。
去年凭借高分剧集《我的阿勒泰》被越来越多观众关注的女性导演滕丛丛,今年年初也陷入了不小的争议。
她在今年三月发起了“荒原女性写作计划”。这是一场为期三个月女性闭关写作计划,为女性提供一座位于新西兰的别墅作为写作场所,导演本人支付往返新西兰的机票签证餐食等费用,入选者则需要交5万人民币的押金。
这个旨在帮助女性创作者、回馈社会的计划,刚发出就引发了不小的争议。不少网友认为这个计划太悬浮、小资,并不能真正帮助到正陷入创作困境的普通女性。有网友留下评论——“能够拿出三个月时间远赴国外闭关不离开的人,也很大概率不符合图中所述写作困境中的女性画像”。
从滕丛丛到陈可辛姜文,再到王家卫,这些事件彼此呼应,共同指向一个趋势——观众不再轻易为“名导光环”买单,反而开始用更冷静的眼光,审视作品背后的权力关系、创作伦理与工业成熟度。
或许我们正在进入一个更健康的观影时代,导演回归为创作者中的一员,而非被神话的上位者。
这场集体祛魅,并非要否定导演们的过往成就,反而印证了影视行业与观众正在走向成熟——它让我们明白,真正的杰作,不仅需要天才的闪光,更需要建立在每一个参与者都得到尊重的土壤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