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娱乐专稿(胖部/文)
近来,电影市场频频出现院线电影在线上获得“第二春”,甚至一些口碑之作会存在“院线冷门、线上爆款”的剧情。
比如今年暑期档陈佩斯自编自导自演的《戏台》,于近期全网上线后迎来“二次爆发”。
此前在上映期间,该片受限于宣传能力和部分内容的争议,整体口碑到票房的转化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加上同期电影的竞争,首日排片占比仅12.9%,黄金场次占比11.7%。
所以尽管该片的口碑不错,目前在豆瓣已有22多万人打出了8.0的高分,最终累计票房为4.11亿元;如此数据不算差,但很难保证片方回本,对比口碑更让人感到有些遗憾。
而《戏台》在全网上线之后,故事的走向却完全不同。
在流媒体平台,该片一经上线就快速升至各平台的点播榜、热度榜首位;大屏数据监测平台欢网大数据显示,其上线首日大屏点播指数破8000,第二日破9000,登顶本年非动画电影大屏点播指数TOP1,两日累计观看超935万户次。
此外,《戏台》在IPTV/有线电视渠道九成以上的产品端,都达到了电影单片播放、订购榜TOP1;已有数据的所有平台,均进入点播榜等多维度榜单TOP3。
这背后的原因或许有三。
首先必须承认,陈佩斯这个名字本身就堪称“IP”,对合家欢市场尤其是中老年群体的号召力不可小觑,而他们正是目前家庭大屏市场的主要消费者,所以该片在这部分市场的吸引力是不言而喻的。
其次,也需要看到,基于陈佩斯在家庭市场的认知度,IPTV、OTT、有线电视为代表的大屏渠道为其投放了可观的宣传资源,整体传播声量进一步推动了该片在家庭市场的观看。
更重要的,或许是市场的整体影响。
该片在上映期间的宣传和口碑转化难题,不只是受到了商业大片的外部竞争,也存在整个市场降温的客观影响。
如今,许多观众可能有观看意愿,但不再如以前一样会立刻转化到消费,很多人可能错过了上映期,所以在该片上大屏之后才进行观看,
这是如今所谓“院线冷门、线上爆款”问题的主要成因,在这背后,不但说明观众的观影习惯正在迁移,更折射出中国电影产业格局的深层变化,在未来的观影市场中,流媒体和家庭大屏等渠道对中小成本影片会具有更高的价值。
今年院线电影在线上获得“第二春”的例子并不少见。
比如《哪吒之魔童闹海》在8月上线各大视频平台之后获得破圈传播,甚至“哪吒”词条在当日登上热搜主榜第一,全网预约数破3000万,新增的剧情片段和修正字幕等细节,吸引许多观众愿意再度观影。
“院线冷门、线上爆款”则更多。
比如陈可辛执导的犯罪悬疑片《酱园弄·悬案》院线收入不足4亿,但8月全网上线后首日大屏点播指数即突破8000,上线三天影片相关话题量增长了136%。
如果说该片是基于超强班底的影响力转化,那么5月上映的犯罪电影《大风杀》,在口碑不错但票房仅入账5646万元的情况下,于6月18日上线后开启了第二增长曲线,单平台首日8小时分账即突破100.7万,上线9天网播分账已顺利突破千万关口。
或因为传播声量有限,或因为市场整体降温,更多电影在无法通过院线实现回本的情况下,开启线上的第二路线是必然,也是行业着力推动的重点。
反过来看,观众愿意在家庭场景里观看电影,也依然说明市场对这部分内容是有需求的,目前失去消费习惯的部分群体,其实存在经济环境到此前市场乱象导致的口碑危机等影响。
而当更多如《戏台》这样的作品吸引观众回来,或许会有更多人回到电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