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有个名字你或许还有印象,邰丽华,就是2005年春晚那支《千手观音》的领舞。当时那支舞一播出,家里的长辈都在念叨“太绝了”,屏幕上二十多个人的手像开花一样,起承转合分毫不差,谁能想到,领舞的她和伙伴们,其实都听不见后台的音乐,也没法像常人那样说话呢?
那时候大家讨论得最多的,除了舞蹈本身,就是她的“反差”。舞台上的她节奏感那么强,每个动作都像踩在鼓点上,可实际上,她从两岁起就因为一场高烧坠入了无声世界,后来连说话的能力也慢慢没了。这种反差,其实在很多残疾艺术家身上都能看到,比如你可能记得的杨光,也是盲人,却能在春晚上模仿各种声音,靠的都是把身体的“短板”磨成了另一种“长项”。
邰丽华接触舞蹈是在7岁,那会儿她刚被送到宜昌的聋哑学校。有次学校开舞蹈课,老师做的动作她看了一遍,转身就学得有模有样。别的孩子可能还在记动作顺序,她已经能把神态都带出来了。这天赋其实挺少见的,就像有些画家天生对色彩敏感,她是对肢体的韵律有种天生的直觉。后来15岁在残疾人艺术节拿了一等奖,被选进艺术团,好多人都说,这孩子眼里有对舞蹈的“贪”,看动作的时候,眼睛亮得像要把每个细节都吸进去。
进了艺术团,头一个考验就是《雀之灵》。你知道这支舞对基本功要求多高,杨丽萍老师跳的时候,那股子灵动劲儿,没点底子根本学不来。邰丽华那会儿没受过专业训练,和同班同学比,基本功明显弱一些。就拿转圈来说,别人转几十圈不晕,她转几圈就站不稳;同一个手势,别人能做得舒展又有力,她的胳膊总有点僵。老师看了没一会儿,就让她先停下,意思大概是觉得她可能跟不上。
但她没停。后来艺术团的人回忆,那段时间她几乎长在了练习室里,除了吃饭睡觉,剩下的时间不是在练动作,就是在琢磨怎么跟上节拍。听不见音乐,她就把下巴贴在音箱上,靠骨头感受震动;记不住节点,她就数着秒表练,把每个动作的时长刻在脑子里。半个月后再跳《雀之灵》,700多个节拍,她硬是凭着肌肉记忆和那股子倔劲儿,跳得和音乐严丝合缝。连当初让她停下的老师都忍不住说:“我这能听见的,都不敢说能跳得这么贴韵律,你这听不见的,怎么就做到了?”
其实这种“死磕”的劲儿,在不少专注做事的人身上都有。就像有些匠人一辈子琢磨一个手艺,她是把所有力气都砸在了舞蹈上。1991年她成了领舞后,带着舞团跑国际演出,1992年去“无国界文明艺术节”跳《敦煌彩塑》,国外的观众看完都站起来鼓掌,说“这是会说话的舞蹈”。那时候她才二十出头,按说正是容易被名利吸引的年纪,可面对机会,她的选择挺出人意料的。
比如1993年去马来西亚演出,有个富家子弟看了她的舞,追着要娶她,说能给她最好的生活。换作有些人,可能觉得这是“一步登天”的机会,毕竟那时候艺术团的收入并不高,跑演出也辛苦。但她回了句“我的家乡和我爱的舞蹈,更让我放不下”。这事儿后来传开,有人说她傻,放着好日子不过,但你细想,这和现在有些年轻人宁愿做喜欢的工作,也不选高薪但不爱的岗位,其实是一个道理——心里有更重的东西,名利就成了次要的。
真正让她被全国记住,还是2005年的春晚。《千手观音》一播完,网上全是讨论的帖子,有人截了每个手势的图,说“这哪是跳舞,简直是在演神话”。后来这节目拿了歌舞类一等奖,还有晚会特别大奖,好多观众说“这奖拿得太值了,光看那二十个人的默契,就知道背后下了多少功夫”。和现在一些靠特效堆出来的舞台比,那种纯粹靠肢体和默契呈现的震撼,其实更能打动人。
但有意思的是,火了之后她反而慢慢“藏”了起来。不像现在有些艺人,一走红就接各种商演、综艺,她没这么做。2005年之后,舞台上很少再看到她领舞,反而开始忙着做公益。她带着艺术团把演出攒下的钱拿出来,成立了基金,专门帮残疾孩子。2008年接手掌管艺术团,还开了附属学校,让残疾孩子能从初中读到大学,这事儿其实挺不容易的。你想啊,普通学校办教育都难,何况是专门针对残疾孩子的,得考虑他们的听力、沟通方式,课程设置也得不一样,背后要操的心肯定不少。
这让我想起另一个事儿,就是现在大家总说“流量”“变现”,好像走红了就得赶紧抓住机会赚钱。但邰丽华那会儿,明明有大把的“捞金”机会,她却选了条更难的路。就像她自己说的,“因为自己淋过雨,所以想为别人撑把伞”。这种想法,其实和很多默默做公益的人一样,比如有些山区老师,守着几十个孩子几十年,不是图名利,就是觉得“自己走过的弯路,不想别人再走”。
感情上她的选择也挺让人意外的。2003年她就和一个叫李春的电脑工程师结婚了,那会儿她正处在事业上升期,演出特别多,两个人聚少离多,平时就靠发短信联系。你可能会想,一个在舞台上闪闪发光的艺术家,怎么会选一个普通工程师?其实想想也不难理解,李春懂她的世界,知道她练舞累了需要什么,家里的事儿从不让她操心。这种踏实,可能比那些所谓的“豪门承诺”更让她觉得安稳。现在她有了孩子,工作没那么忙了,更多时间用来陪家人,照片里她和孩子用手语交流的样子,看得出来挺幸福的。
说起来,大家对残疾艺人好像总有种误区,觉得他们能成功多半是靠“同情分”。但看邰丽华就知道,不是这样的。她练舞的时候,因为听不见,只能靠地板的震动找节拍,一个动作练几百遍是常事,这种苦,就算是健全的舞者也未必能吃下来。她在国际上演出时,外国观众为她鼓掌,不是因为她“不容易”,而是因为她的舞蹈本身就有力量,能让人忘了她听不见这件事。
就像现在提到残疾人艺术,很多人会想到《千手观音》,其实这背后是一代代人的努力。邰丽华退到幕后之后,培养了不少年轻的残疾舞者,她常说“舞蹈不是靠耳朵听的,是靠心感受的”。这种理念其实挺打动人的,很多时候我们觉得身体的限制会挡住路,但对他们来说,可能只是换了一种走路的方式。
现在偶尔还能在一些公益活动上看到邰丽华,她还是那样,说话(其实是手语)的时候眼睛亮亮的。有人问她,后悔当初没借着名气多赚钱吗?她总是笑着比划:“《千手观音》的意思,就是一只手帮一只手,我现在做的,就是让更多手能握在一起。”
其实想想,人生的“大道”本来就不止一条。有人觉得赚大钱、出名是成功,有人觉得能帮到别人、守住自己喜欢的东西才是。邰丽华选的这条路,可能没那么多聚光灯,但走得踏实,也照亮了不少人的路。这大概就是她最让人佩服的地方——不管是在舞台上,还是在生活里,她都没让“听不见”变成“做不到”,反而让这三个字,成了她最特别的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