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花儿与少年》更新,我端着泡面蹲点,差点把面笑进鼻子里。
画面里,李沁被节目组叫到一边,小声嘀咕:“他俩还在思考,我再等等。”
字幕组神补刀——“思的就是你!”
下一秒,张晚意、龚俊齐刷刷举手:“就你了,导游!”
李沁原地愣了半拍,手还指着空气,表情写着:我台词都没说完呢!
弹幕瞬间笑疯:
“多余往回走那一步。”
“职场面试现场,领导刚问‘谁行’,俩同事直接把我推出去。”
“像极了开会时,我说‘我可以试试’,全组瞬间鼓掌。”
我乐完,心里突然酸了一下。
这种“秒被选”的高光,成年人真的很少遇到了。
上班这些年,最常见的场景是:
群里问“谁有空”,瞬间安静;
开会喊“谁来牵头”,大家低头刷手机;
连点奶茶都没人愿意当“统计员”。
久而久之,我们学会把“我可以”咽回去,先等别人开口,省得揽一身活。
可李沁那段,让我看到另一种可能——
原来当你真有能力,又肯先举手,真的会有人立马接话:“就你,我们放心!”
那一刻,她不是女明星,就是每个被同事、被朋友无条件信任的“我们自个儿”。
节目里,张晚意补了一句:“沁姐做过攻略,她当导游,我们只用跟。”
龚俊点头如捣蒜:“有安全感。”
两句话,把“认可”二字拍在桌面上——
不是客套,是平时点滴攒下的靠谱标签:
路线提前踩点、天气打印表格、连晕车药都分门别类。
所以关键时候,大家才敢把行程直接交给她。
看完我转头问室友:“你上次被秒选是什么时候?”
她想了想:“大学毕业搬宿舍,我一句‘我来’,全宿舍立马把打包箱推给我。原因特简单——我大一就贴好大家的行李条,四年没错过高铁。”
说完俩人哈哈大笑,笑完又沉默。
原来“被坚定地选择”不是玄学,是把小事做到位,把“我可以”变成“我靠谱”,时间久了,机会自来。
所以,别再说“娱乐圈全是剧本”。
就算有剪辑,那两句“就你了”也骗不了人——
脱口而出的话,往往是日常里最真的习惯。
下次开会,如果想等别人先开口,就想想李沁那半秒愣神;
想退缩的时候,就记住张晚意、龚俊齐刷刷的手指。
先把自己做成“安全选项”,总有一天,也会有人没等你说完,就笑着喊:
“别瞅了,就你,我们信!”
把泡面汤喝完,我顺手把明天要交的 PPT 又检查了一遍。
能不能当明星不知道,先把“我可以”练成“就我”,总没错。
【感谢关注,本文为个人见解,图片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