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晓龙导演的新版《红楼梦》还没开机,光是选角讨论就已经杀疯了。
网友们纷纷摇身一变,成为了 “民间选角导演” ,在各大社交平台上,一场别开生面的选角狂欢盛大开启。
陈都灵凭借着自身清冷的气质,被广大网友反复论证是否能完美诠释林黛玉的 “草木清贵”。
她在以往作品中展现出的温婉与柔弱,与林黛玉那种多愁善感、超凡脱俗的气质有着几分相似,使得她成为林黛玉一角的热门人选。
周也则因身上的破碎感,也被不少人认为是林黛玉的合适扮演者,她的眼神中偶尔流露出的倔强与哀伤,仿佛能让人看到林黛玉寄人篱下的敏感内心。
檀健次因 “贵气中带着叛逆” 的独特气质,在贾宝玉的选角提名中脱颖而出。
他在演艺道路上不断突破自我,展现出的演技和独特魅力,让网友们觉得他能够演绎出贾宝玉那种在富贵温柔乡中长大,却又对封建礼教有着叛逆精神的复杂性格。
甚至《甄嬛传》的原班人马也被网友们 “考古” 出来。
蒋欣在《甄嬛传》中华妃一角深入人心,她的霸气与张扬被网友们认为可以完美转化为王熙凤的泼辣与精明,因此蒋欣的王熙凤提名图在社交平台上广泛流传。
孙俪的探春提名图也备受关注,她在《甄嬛传》中甄嬛一角展现出的聪慧与坚韧,让人不禁期待她能为探春这个角色注入新的活力。
这场选角狂欢最初源于粉丝们的二次创作,他们通过 P 图、剪辑视频等方式,将自己心目中的理想演员与《红楼梦》中的角色进行搭配,表达自己对新版选角的期待。
没想到这些二创作品迅速在网络上传播开来,引发了全民参与的热潮。
# 林黛玉选角天花板 #、# 贾宝玉本玉 #等话题词条多次登顶热搜,每个话题的阅读量都轻松破 10 亿。
这场没有官方组织的 “云选角”,让新版《红楼梦》还未开镜,就收获了千万级别的自然流量,成为了影视界最受瞩目的焦点。
在这场全民参与的选角狂欢中,87 版《红楼梦》宛如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山,其选角模式被无数次致敬和提及。
陈晓旭饰演的林黛玉,一颦一笑都仿佛从书中走出,她那柔弱的身姿、含情的眉眼以及多愁善感的气质,成为了后世衡量林黛玉的标杆。欧阳奋强饰演的贾宝玉,将那种富家公子的娇憨、叛逆以及对爱情的纯真演绎得淋漓尽致,也成为了观众心中贾宝玉的经典形象。
网友们在参与新版选角讨论时,一方面用现代审美去解构经典,试图从当下的演员中找到能够符合新时代审美的角色诠释;另一方面,又不自觉地用 “老剧滤镜” 去批判当下的选角趋势。
有人痛斥如今 “流量至上” 的影视环境会毁了这部名著,认为只看重演员的流量而忽视演技和角色契合度,是对经典的亵渎。他们担心新版《红楼梦》会为了追求商业利益,而放弃对艺术的追求,让经典沦为流量的附庸。
然而,也有人力挺启用年轻演员,认为他们能为这部经典作品带来新的视角和活力。年轻演员成长于不同的时代背景,他们对角色可能会有独特的理解和诠释,能够吸引更多年轻观众关注经典,为《红楼梦》的传承注入新的血液。
这种选角争议的背后,本质上是观众对影视工业化浮躁风气的集体焦虑。
在当下,“三个月速成演员” 似乎成为了一种常态,一些演员缺乏扎实的表演功底和对角色的深入理解,仅仅依靠颜值和流量就能够获得大量资源。观众们愈发怀念 87 版《红楼梦》剧组耗时三年,在全国范围内海选演员,并且让演员进行长时间封闭培训的 “匠人精神”。
在那个时代,剧组为了找到最合适的演员,不辞辛劳地奔波各地,对演员进行全方位的培养,从研读原著、学习古代礼仪到揣摩角色心理,每一个环节都精益求精,才造就了这部经典之作。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选角大战中,郑晓龙团队宛如一位深谙兵法的将领,巧妙地将民间选角的热潮转化为一场低成本、高回报的营销盛宴。
他们没有像传统剧组那样,大张旗鼓地进行官方选角宣传,而是选择了一种更为巧妙、隐晦的方式 ——“借势” 。
郑晓龙团队敏锐地捕捉到了民间选角所蕴含的巨大传播潜力,将其转化为新版《红楼梦》“零成本宣发” 的核心策略。他们虽未明确参与民间选角的讨论,但通过一系列精心策划的 “小动作”,成功引导了舆论的走向。
比如,他们会以一种看似不经意的方式,通过 “路透社式” 的渠道释放出一些选角风声,像 “陈都灵试妆黛玉”“檀健次研读《西厢记》” 等消息,这些消息一经传出,立刻在网络上引发了轩然大波。粉丝们如同嗅到了血腥味的鲨鱼,纷纷自发地投入到对这些消息的讨论和二次创作中。
据不完全统计,网友们围绕这些选角风声所创作的二创选角混剪视频数量超过了 500 万条。
这些视频在各大视频平台上广泛传播,吸引了大量观众的关注。
从点击量和传播范围来看,这些二创视频所产生的宣传效果,相当于投入了数千万的营销费用。
郑晓龙团队仅仅通过释放一些选角风声,就成功地激发了粉丝们的创作热情,让他们心甘情愿地为新版《红楼梦》进行免费宣传,这种营销手段堪称教科书式的操作。
更为巧妙的是,郑晓龙团队还利用了 “留白艺术” 来持续保持话题热度。
他们始终不官宣主演阵容,让观众对角色的扮演者始终保持着一种神秘感。
与此同时,他们又会时不时地曝光一些 “宝玉挨打”“黛玉焚稿” 等经典场景的幕后花絮,这些花絮中虽然没有出现演员的正脸,但却通过精美的场景布置、细腻的道具细节以及演员们精湛的肢体表演,成功地勾起了观众对角色的想象。
观众们在看到这些花絮后,会不由自主地在脑海中想象着自己心目中的演员形象,这种对角色的想象始终处于 “未完成态”,让观众们始终保持着对新版《红楼梦》的好奇心和期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