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语律师唐帅凌晨发布视频,向电影《震耳欲聋》出品方天津联瑞影业就张冠李戴的侵权行为提起诉讼,目前相关证据已提交。根据唐帅唐律师的叙述可大致了解该影视改编侵权事件的始末。首先是2022年的1月27日,天津联瑞影业的负责人联系唐帅律师,表示唐帅律师作为官方授予的中国手语律师第一人,其人生经历和经办案件具有故事性。
如果改编成电影不仅能让手语律师这个小众的群体被更多的观众所了解,引起社会对于聋人这样弱势群体的关注,还能从某一方面推动国家立法的完善,形成更适合聋人等弱势群体的诉讼环境。当时的唐帅律师觉得改编一事是有意义的,所以没多做思考便答应了。后他和天津联瑞影业有限公司签订了一份影视作品改编授权合同,并且在和编剧见面时将自己平生的一些成长经历以及经办过的聋人案件向她进行了完整的叙述。
2024年9月,天津联瑞影业有限公司进行了电影的备案和立项。后来在剧本改动的过程当中,唐帅律师觉得该合作不适合继续推进下去,几经磋商后与该公司达成了一致,并于2024年的11月23日签订了终止授权合同,当时唐帅律师还支付了他们远超于合同约定几倍的违约金。这么一来,按照解除协议上的约定,他们之前根据唐帅的个人成长经历所形成的故事梗概和初版剧本都应该作废。
万万没想到,天津联瑞影业有限公司为了继续这个项目,在2024年年底,又找到了一个家境背景跟唐帅律师相似的替代律师张琪。同时对外宣称,他们向电影局备案的这个剧本改编自真人真事,原型是张琪律师及其经办过的案件。然后还极其嘴硬的宣传称,张琪律师对聋人很了解,《震耳欲聋》的原型律师也是他。
诡异的是,在该公司找到张琪之前,网络上并没有任何张琪律师经办聋人案件的相关报道,而公司找到张琪后,网络上才陆陆续续有一些张琪律师和聋人之间的报道,显然就是为了电影宣发造势,以杜绝被唐律师维权的可能性。电影《震耳欲聋》塑造的主角是什么样的呢?他是一名精通手语的律师。可笑的是作为影片原型的张琪律师并不精通手语,更无法和聋人群体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此外,和唐帅律师合同存续期间的剧本主线是围绕着2018年的庞氏骗局展开,那是一个涉及面广,人数众多,社会影响力大的案件,全国数万计的聋人成为受害者,唐帅律师也因为该案件而一战成名。电影《震耳欲聋》对外宣传,该影片主线是聋人房屋被诈骗的案件,实际上电影的主线仍然沿用了庞氏骗局这个案例。
更可笑的是电影《震耳欲聋》毫无根据的对外宣称,我们国家有20个手语律师。这个数据没有任何讯息支撑,完全就是信口开河,存在误导和迷惑观众的嫌疑。唐帅律师还特别强调,他之所以指出电影《震耳欲聋》中的数据错误,并不是怕自己中国第一手语律师或中国唯一手语律师的头衔消失,而是想让不了解实际情况的社会大众知道手语律师的稀缺。
唐帅律师从业这么多年不仅事必躬亲的为聋人的案件奔走,还会去到大学教那些法学生学手语,他之所以做这些费力不讨好的活计就是想要培养出更多精通手语的法律从业者。因为我们全国聋人这个群体法律意识太淡漠,又容易上当受骗,所以是那些犯罪黑手瞄准的对象。可是没有多少人会设身处地的了解聋人的困境,所以唐帅律师在教那些法学生学手语的同时,还自掏腰包的培养聋人律师。
皇天不负有心人,他带出了全中国第一个成功通过法考的聋人律师谭婷。其实在大半年前,电影《震耳欲聋》进行宣传预热时。唐帅律师就设想过被侵权的可能性,还想过如果电影真的能够把聋人群体参与到社会以及法律生活当中的困点难点拍出来,能帮到聋人这个群体甚至能能推动我们国家立法的话,那将会是一件好事,他可以默不做声。
问题是电影《震耳欲聋》打着手语律师和聋人受害者的幌子,却并没有完完全全将聋人真实的一面给展现出来,他们的一切改编完完全全就是以票房为导向,置聋人群体与他人不顾的一部不折不扣的商业片。电影《震耳欲聋》里的很多手语都是错的,这不就是在误导观众吗?这种消费聋人群体的电影让唐帅律师愤怒,也坚定了他维权的决心。
朋友们也曾劝唐帅放弃,毕竟是在和资本作对,影视改编这块又一向维权艰难,很可能付出一切心力最终也还是没能得到想要的结果。但唐帅律师显然是个硬茬。他不在乎名利,否则不会数十年如一日的做聋人法律这个板块,持续的倒贴钱进去,就算因为这件事情会被行业封杀,他也要维权到底。因为聋人群体只能是被大家关心和帮扶的对象,而不能够成为资本用来消费挣钱的工具。
毕竟《法制日报》也说得很清楚,影视剧改编真人真事要坚守法律的底线。唐帅律师的维权或许真能够给业内魔改敲响警钟,真人真事改编的影视剧更应该慎重。维权之路道阻且长,但正义的审判永远不会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