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对陈数的开发不足1%。
近几期,《花少7》二姐陈数仿若重生。
在冬季的马达加斯加,她怕冷畏寒,累到说不出话,可来到了炎热的埃及,似乎温度对了,一切都对了。
她迎来了另一种打开方式。
放下热水,喝冰饮。
《花儿与少年·同心季》
优雅自在,骑骆驼。
《花儿与少年·同心季》
勇于尝试,在金字塔上空,玩起滑翔机。
《花儿与少年·同心季》
“陈小二”超绝享受旅行,让节目外的些许争议,变得像是笑话。
是的,被誉为最和谐一季的《花少7》,也没能逃脱审判。
最早被挑刺的,就是陈数。
因个性强、有主见,身体弱、很脆皮,第三期播出后,她被一部分网友安上了“23宗罪”。
久经风霜的“花学家”也被震撼了——
“她在第三期甚至都未必有23分钟的镜头”。
图源:新浪微博
旅程过半,争议倒是渐渐消声。
陈数仍做自己,反而迎来了一波认可。
一种后知后觉的评价开始浮现:“这个家,没有她也得散。”
不仅是因为,陈数休息好了,胃口好了,整个人都明媚了。
更重要的是,那些专业的、闪闪发光的一面,没被镜头忽视、没遭争议掩盖。
“认真的女人最有魅力。”
爱上陈数,只需要一场马达小考就够了。
近几季《花少》变了主题。
嘉宾是带着文化交流的任务出国研学,再以小考换经费。
在第一站马达加斯加,虽时间紧任务重,《花少7》却也贡献了历届最有趣、最欢乐的“小考”现场。
与以往的笔试答题有所不同,短时间内,他们制作了两个作品——
新闻播报类创意短片和以“神奇动植物在哪里”为主题的舞台剧。
尤其是一镜到底的舞台剧,一群人配合默契,披上彩色的衣服,轮番扮演着“猴面包树”“变色龙”“金树蛙”......
《花儿与少年·同心季》
最终效果喜人、备受好评,一本正经的幽默感溢出屏幕。
这其中有陈数一半功劳。
她俨然是团队主心骨,仔细把控调度,督促排练流程——
事无巨细,谁先出场、说什么台词、谁来衔接都安排清楚。
《花儿与少年·同心季》
还从自己行李箱里翻找出与角色对应颜色的衣服作为道具,把表演武装到细节。
最终,大家一举拿下了六万八的“全额奖学金”。
到了埃及,陈数再度成了众望所归的“陈导”。
《花儿与少年·同心季》
她沉浸式策划,果断安排——
既抓传播重点、人文情怀,又能考虑到配乐、旁白、录音、出镜等执行具体问题。
《花儿与少年·同心季》
甚至细心关注到小妹张雅琪的工作量,后期剪辑素材过多,调整任务节奏。
《花儿与少年·同心季》
整个过程一气呵成。
“一场真人秀,愣是看出了组内头脑风暴的畅快(不用自己动脑版)。”
图源:bilibili
精准踩在专业领域,陈数一扫此前的“脆皮人设”,整个人开始发光。
几年前便有一个片段爆火全网。
陈数去大学课堂分享自己的演戏经验——关于如何利用舞蹈身姿来塑造人物。
对演戏这件事,她是有归纳、有总结、有敬畏的。
图源:小红书@陈数
专业底蕴深厚,也让她成为各种突发情况下可以“稳定军心”的人。
“有事,是真兜底啊。”
在马达加斯加、埃及行程中间,“七老童心”被节目组通知参加大使馆雅集交流活动。
没有充分准备,面对众多听众,大家不免紧张。
陈数作为结尾发言人,过程淡然、结果惊艳——发言抑扬顿挫,思维清晰,落落大方。
《花儿与少年·同心季》
比稍显稚嫩的弟弟妹妹,多了一丝气度,完美地震住了场子。
给现场台下的那英都钓成了迷妹。
《花儿与少年·同心季》
不难发现,二姐陈数有“老派的”一面。
她把与大使馆的交流称为“外事”,慎重对待;
不负一群演员的身份,认真完成小考;
谈及不上《乘风破浪》的原因,是“对专业太敬畏,不能玩笑”。
《花儿与少年·同心季》
通过后采和一些采访资料可以得知,日常中她的讲话就偏书面用语,对准确性有所要求,而这样的素养对她的文艺工作也有所加成。
在今日的内娱,这般“老派气质”并不过时,甚至稍显珍贵。
《花儿与少年·同心季》
“只有工作过的人,才懂这款姐的含金量。”
更何况,陈数也不只有专业这一面。
在马达加斯加时生病虚弱,但爬山、露营、割水稻,一步未曾落下。
她自己热爱养生,却也照拂了他人。
行李限重,哪怕不带漂亮衣服也要带的话梅、红糖,也都在弟弟妹妹们晕车、潜水受寒时发挥了大作用。
陈数亲自端着热腾腾的红糖姜水给每一位成员驱寒/《花儿与少年·同心季》
在埃及逛市集时,陈数细心留意到小妹张雅琪没有买到心仪物品,然后陪着她一起逛了很多店,帮忙挑选披肩。
《花儿与少年·同心季》
节目中,她展露健康的亲密关系法则:
“我允许你做你,也请你允许我做我自己,但我们要彼此走近。”
《花儿与少年·同心季》
节目外,接受采访的陈数聊到《花少7》,“结束后还梦见一起旅行”“希望自己更年轻和他们一起玩”,一边表白一边动情落泪。
新浪娱乐采访陈数
一个赤诚的形象逐渐立体起来。
再看网友的评价,也从此前充满苛责的“23宗罪”纷纷变成了——
“旅行怎么能跟谁去都一样呢!”
数姐冥想ing/《花儿与少年·同心季》
每看一期,观众就感慨一期:
“真想把好姐空投进去体验体验,让好姐过过好日子。”
图源:豆瓣
还记得,上一季的《花少6》争议不断,狂揽低分。
大姐陈好的遭遇和处境,已然成为追更数季的观众们心中的意难平——
彼时,节目一开篇,史上人最多的花少团就在机场乱成一团。
第一站最艰难的导游任务也被安排给了年纪最轻、阅历最浅的弟弟妹妹,令人忧心。
首站导游之一的荣梓杉/《花儿与少年第六季》
后续,作为大姐的陈好决定召开财务会议,梳理思路、理清行程。
在她的询问之下,从租车型号,到订房花销,再到各地司机导游的费用,旅行中的细节一一摆上桌面。
《花儿与少年第六季》
但她对事务的推进,似乎被年轻人理解成了一种“高压”。
要么换来对面的一问三不知,要么就是沉默。
在后采时导游之一邓恩熙直言,“大家坐在一起算钱时,整个过程没有那么舒适”。
《花儿与少年第六季》
陈好的急切,弟弟妹妹的沉默,配上紧张的音效,似乎一场大战一触即发。
“看的人太焦虑了,生活已经让我很焦虑了。”
而这场会议的气氛,延续整季:代际分层严重,小团体各玩各的,大姐陈好的意见不能很好地被接受。
节目中有一场中法文化交流活动,他们需要才艺展示,时间紧张。
出于时长考虑,每个人都要出一个节目。
本来定好陈好、荣梓杉、周雨彤三人各自诗朗诵一首。
但身为演员的荣梓杉、周雨彤却突然扭捏起来,一会要变成二人一起朗诵《水调歌头》,一会儿又申请换成对唱。
二人排练憋不住笑/《花儿与少年第六季》
无论朗读还是唱歌,都是嘻嘻哈哈、玩笑一般,没练出成果。
从表演老师的视角来看,陈好建议别乱改,并几次反馈。
陈好指出二人音调低、撞节目等问题/《花儿与少年第六季》
最后荣梓杉与周雨彤也因完成度不高,回归了朗诵计划。
但在后续聊天中他们却倒打一耙,指责关注进度、给予意见的陈好给了他们压力、泼了冷水。
《花儿与少年第六季》
其实,陈数、陈好二者的性格,是有一些相似之处的。
陈数行事有章法、主体性强,身上透着疏离感,她也对此有着清晰认知,后采时自评:
“身上有个小劲”“理性总跑出来”。
前者可以理解为,并不很“合群”、不擅长社交。后者是对行为模式的观察:关键时刻,以事为先。
身为大学老师的陈好,同样偏理性,稍显强势,关注于事情本身:
“问题解决了,受益的是团队里的任何一个人。”
《花儿与少年第六季》
她们同样具备演员专业能力和为大家兜底的意愿,但却陷入不同的境地。
《花少7》是一群高执行力人,把工作(游学)做好的团队氛围。
《花少6》则是长辈带着孩子,家庭郊游(公费旅行)的操心之旅。
没有对错之分,但最终呈现的效果天差地别。正如网友对后者的调侃,“散是满天星,但就是聚不成一团火”。
同样一档节目,究竟是什么造就了这种差异?
如果非要找到变量,那么可能一开始的选人与流程设计,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节目的走向。
《花儿与少年第六季》
一方面是,《花少7》成员都是拥有一定社会化经验,且情绪比较稳定的人。
58岁的那英,拥有一颗年轻态的心,成为团队粘合剂。
首站担大梁的龚俊也在节目中展现出靠谱、乐观的一面,有接下职责的意愿和能力。
就连这一段跳舞视频也是龚俊帮拍的
就算是生活习惯比较“老式”的陈数,既拥有很强的内核,同时也愿意打开自我、接纳新的观念。
《花儿与少年·同心季》
另一方面,在“七老童心”的建议下,《花少7》小考内容从以往的笔试答题,改成了可以充分利用每个人特长的排戏、拍视频等形式——
《花儿与少年·同心季》
那英的歌喉,陈数的把控力,马思纯的播音腔,张雅琪的自媒体剪辑经验,龚俊、张晚意的搞笑演绎,都在每次小考中发挥了作用。
小妹张雅琪熬夜剪辑/《花儿与少年·同心季》
一群成熟的人,展现自己的专业性,也造就了那些美好画面。
而回看《花少6》,导游年纪太小,刚刚成年。
人员过多、沟通成本大,大家对于节目的理解也各不相同。
有摩擦,实属必然。
不合拍的团队、不清晰的节目流程设置中,再优秀的人也没办法发挥出能力,只能陷入一摊家长里短的大戏之中。
节目中陈好对荣梓杉的建议/《花儿与少年第六季》
于是到了后期,有责任心的陈好已经疲惫开摆,不再提建议,自讨没趣。
而专业的“魅力时刻”也湮没于争议之中。
这当然是节目前期就该把控的问题,但很遗憾——
放眼当下的综艺市场,《花少7》少有,如陈好般的“被浪费”才是常态。
近年综艺,着实吊诡。
回想2014年《花少1》问世,郑佩佩、张凯丽、许晴等一众女明星前辈聚在一起踏上旅行。
经费有限,制作朴实。
虽然面对种种状况也不乏青涩争执,但紧随而来的成长线,尚能给观众留下生活智慧和人生阅历兼具的印象。
到了近几年,综艺百花齐放,资金大把大把地投入进去,制作升级。
但是呈现出来的人物与故事的立体度却没有任何长进,甚至还有回落的势头。
一直备受瞩目的中女选秀综艺,原本立意是通过展现熟龄女性的阅历与才华,鼓励更多女性探索人生可能性。
最终不自觉地滑向“白幼瘦”的比拼,训练营变成了减肥大本营。
越来越多以“女儿”“妻子”“姐姐”“妈妈”为名的综艺涌现。
姐姐们频繁露脸,虽是主角,但仍总被置于婚恋、母职关系的坐标。
《姐姐当家》海报
在这些综节目中,女嘉宾不乏歌手、主持人、话剧演员、体育明星。
观众往往抱着“观察一种人生新可能”的愿望点进节目,结果全程只有 “中式家庭恐怖即视感”的体验。
图源:豆瓣
拥有全民讨论度的离婚综艺《再见爱人》,也没能逃过这一“魔咒”。
第一季里,观众仍能看到郭柯宇这样特别的女演员,看到亲密关系中的复杂性。
一句“很多年前买的书,你以为拥有它,但是其实你从来没读过”成了让无数观众共情、动容的经典剖白。
然而后续几季中,节目里的女嘉宾只有再三被“疯女人”的标签笼罩的命运。
《再见爱人》评分逐年下滑/豆瓣
很多大明星开启了综艺首秀。
但最后也只是走上了“虐待老人”之路,变成了被消遣的噱头。
《一路繁花》初官宣时,仅凭阵容就震撼全网。
一口气集结了数位超高国民度和拥有丰富人生经历的的姐姐,组成了大女主旅行团。
陈岚、刘晓庆、倪萍、蔡明、张蔷……称之为是“中国一代风云女人”并不过分。
《一路繁花》海报
综艺简介这样写:“她们将打破年龄局限,在旅行中经历观念碰撞、代际碰撞和自我与团体的碰撞。”
实际播出一看,节目组只是让她们穷游、念广告。
《一路繁花》
蔡明饿到低血糖,刘晓庆想多吃一条鱼都要考虑经费。
一言概括:一边旅行一边饿老人。
《喜人奇妙夜2》二创
不仅不给她们展示能力的机会,还将照顾这群人的责任交给04年的贺峻霖。
小孩看着所有人的眼色行事,急得直发晕。
《一路繁花》
如此安排,又穷又累又操心,会爆发抓马情节,不难预料。
图源:豆瓣
节目也有精彩之处,如74岁的刘晓庆就把“生命力”三个字完全具象化成为新一代大女主:
“我比较蓬勃,我也不需要什么照顾,只要活着,我什么都有机会,总不能死在路上吧。”
《一路繁花》
但这些出圈的瞬间,得益于她们的个性锋芒,用网友话说,“给她们凑一桌麻将边打边聊天,都能蹭出火花。”
而节目的策划,不仅多此一举,还有点适得其反。
图源:豆瓣
眼下,《再见爱人5》《一路繁花2》的档期已经陆续提上日程。
尽管受够了弹幕的吵架、无尽的攻击和围剿,仍有不少人默默标记了“想看”。
与其说是期待节目,不如说人们仍然对姐姐们的才华、能量和魅力报以最朴素的信任。
只是这份信任,仍在等待一个值得的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