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谢娜,我心里头那个疙瘩,搁了好多年。直到后来听见倪萍老师那句评价,才算“咔”的一声,彻底解开了。
倪萍说,谢娜是“有撑起一把伞的能力,也有收起一把-把伞的智慧。”
这话太绝了。我脑子里“嗡”一下,好多事儿,包括我自个儿当初为啥就是喜欢不上她,一下子全想通了。
01
那会儿的《快乐大本营》,每周六晚上跟闹钟似的,雷打不动。李湘是绝对的台柱子,像一桌精致宴席里的主菜,端庄、得体,搁哪个台都是女主持的标杆。谢娜呢?她就像后厨忙得一团乱,突然给端上来的一盘江湖菜,热气腾腾,闹哄哄的,没一点章法。她扮丑、拿自己开涮、满场飞,几乎是用一种“献祭”自己的方式在搞笑。说实话,那种用力过猛,在李湘的沉稳旁边,显得特别扎眼。

有好几次看节目,我手心都替她攥着一把汗。印象最深的是刘德华来变魔术,那本来是天王的高光时刻,主持人搭好台子就行了。她倒好,一个劲儿在旁边戳穿,差点把机关给抖落出来,隔着屏幕我都能感觉到那种手忙脚乱的尴尬。还有一次跨年晚会,一句“Happy new year”硬生生说成了“Happy birthday”。在那种场合,这种口误简直像一声刺耳的警报,让你分不清她是真的没心没肺,还是压根儿就少了点分寸。
02
当时我就想,这人,估计也就这样了。后来连康辉老师跟她搭档,都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了句“我跟她没法沟通”,这话好像一下就成了圈内圈外给她盖的章。她撑开的那把伞,太大了,大到有点不管不顾,有时候甚至会戳到身边的人。
后来,《快本》没了,一个时代就这么翻篇了。她也跟着静了一阵子。

再看见她,是在《乘风破浪的姐姐》的舞台上。人还是那个人,一笑眼睛还是弯弯的,但整个人的感觉,就是不一样了。那股子四处冲撞的闹腾劲儿,好像被妥帖地收了起来,沉淀下来了。说话做事,多了几分刚刚好的从容。再后来,她开始做自己的访谈节目,像那个《太阳市集》,请来高圆圆、胡歌这些老朋友。我们这才猛然发现,那个总需要何炅跟在后头收拾烂摊子的小丫头,不知不觉,已经能稳稳当当地给别人撑场子了。
这时候再回头琢磨,才咂摸出她“收伞”的智慧。
当年那些看似“上不了台面”的疯癫,或许就是在那个论资排辈的环境里,她给自己硬生生刨出来的一条活路。既然当不了那道精致的主菜,那干脆就做一道活色生香、烟火气十足的江湖菜,也许有人爱有人嫌,但起码,能让人记住。这条路,她顶着各种声音,走了快二十年。

所以,当手机上刷到她要主持央视中秋晚会的消息时,我正靠在窗边喝水。这次心里一点波澜都没有,反而觉得,这事儿理所应当。
03
这些年,总有人在问,到底是谁在给谢娜“撑腰”?是何炅不离不弃的守护?还是赵丽颖、陈乔恩这些闺蜜的力挺?我想,这些情谊当然是她最宝贵的财富,但真正那个“腰”,是她自己摔了无数次跤,一点一点练出来的。
是在嘲讽和争议里,她学会了什么时候该豁出去“撑伞”,用自己的能量去点燃全场;又是在一次次的历练中,她懂得了什么时候该悄悄“收伞”,把光环和舞台让给真正的主角。这种能屈能伸,不是谁给的靠山,是她自己给自己的底气。

如今站在台上的她,脸上少了些横冲直撞的莽撞,多了几分被岁月打磨过的温润和笃定。那种感觉,就像一个曾经在你身边吵吵闹闹的朋友,许多年没见,再重逢时,发现她已经能独当一面了。你会由衷地为她高兴,又有点说不出的感慨。
说到底,哪有什么一夜逆袭的剧本,不过都是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一个人跟自己死磕罢了。与其说是央视选择了她,不如说是她用这二十年的蜕变,终于让自己有了被任何舞台选择的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