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看电影,发现《志愿军3》上映了,之前前两部因为都看过,所以对这部电影上映很关注。
电影的前两部其实都是反映前五次战役的,时间是从1950年10月25日到1951年6月,不到一年的时间,而第三部是抗美援朝战争的第二阶段,即双方处于边打边谈的时候,时间跨度上最长,是从1951你那6月到1953年7月27日。
从影片预告片的的情况来看,影片主要情节由两个重头戏情节构成,一个是谈判桌上的斗争,另外一个就是上甘岭战役以及后来金城战役。

在讲述谈判桌上斗争时,有一个人物在宣传时被反复提及,即彭昱畅演绎的负责中立区安全的志愿军军事警察排长姚庆祥。
局限于电影的篇幅,影片中有两个战斗英雄是被浓墨重彩演绎的,一个是上甘岭战役牺牲的特级英雄黄继光,一个就是一等功臣姚庆祥
姚庆祥是牺牲后被追授一等功的,同时还被授予“和平战士”的光荣称号。在所有志愿军烈士中,这个称号都是独一无二的。
姚庆祥的生平其实和大多数志愿军战士差不多。
1929年,姚庆祥出生于山东即墨鳌山卫镇姚家庄的一个贫农家庭。
也因为生活太过于贫苦,年幼的姚庆祥不得不同家里大人一起承担起生活的重担,特别是他10岁时,因为父亲去世,家里的生活益发艰辛。
姚庆祥12岁时,和母亲和兄嫂逃荒到吉林省延边一带,在日本人开办的一处煤矿里当童工,受尽了欺压。
一个很偶然的机会下,姚庆祥在煤窑结识了一个中国共产党的地下工作者,在他的教育下,姚庆祥懂得了抗日救国的道理。

1945年7月,在党组织帮助下,姚庆祥参加了八路军。姚庆祥参加队伍以后,在战场上身先士卒,多次立功受奖,1948年6月,姚庆祥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事实上,姚庆祥有机会离开部队,到地方参加工作。
全国解放后,部队掀起了复员潮,在组织鼓励下,许多干部战士都复员回到老家,投入地方建设中,姚庆祥也复员回了山东即墨老家,当时老家的亲人也在为姚庆祥张罗着婚事。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朝鲜战争爆发了。
对于到底是回到队伍还是留在老家,姚庆祥是可以选择的,他也确实为此纠结过,但最终他还是决定留在队伍上,在临别前,姚庆祥给母亲写了封信:
“现在美帝国主义想破坏我们的好日子,他们已经把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我们已经费了九牛二虎的力气赶走了日本鬼子,打败了国民党反动派,我是一个战士,能眼睁睁地看着美国鬼子再来糟蹋咱们吗?决不能!我决定暂时不离开部队,到朝鲜去,保卫祖国安全,保卫世界和平。至于婚事,请母亲原谅孩儿,就等我从朝鲜回来再办吧!”
1950年10月,姚庆祥被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47军139师,1951年4月,47军开赴朝鲜战场。
应该说明的是,姚庆祥所在的师侦察营,应该是全师之中最精锐的部队,承担的也是最艰难的任务,姚庆祥入朝以后,跟随队伍又立了不少战功,部队后来提升姚庆祥任排长。
1951年6月10日,经过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后,志愿军将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战局不利迫使美国政府不得不考虑结束朝鲜战争,以便于其进一步的实施以欧洲为中点的全球战略,因此他们决定同中朝双方和谈。
同年六月初,美国政府通过外交渠道,向中朝双方提出和谈的请求后,中朝双方基于自身技术装备薄弱,在短时间内想要消灭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重兵集团基本不可能,因此决定由军事斗争为主转变为军事、政治(外交)斗争“双管齐下”。
从六月中旬开始,经过多方反复磋商,决定将和谈的地点放在开城。
之所以选择在开城,是根据我方要求来的,据时任志愿军139师司令部侦察参谋周锡全回忆:
“首先美国强调在哪里谈判呢?他强调在汉城,那我们当然不能干了。完了他又退一步,要选择一个,在一个中立的希腊船上,在那上面,我们也不干,因为是在他那个辖区。我们要坚持在三八线谈判,这个非常有理由啊。三八线呢,他没有理由是什么样呢?三八线是一个中空地带,这三八线它主要就是归我们那个防区之内,所以这一点都非常好,首长表扬了我们。它那个会场,因为全世界大概20多个国家记者参加了,这个是扬我国威啊。”

周锡全的回忆中,有句话非常关键,因为开城所在的三八线一带是我军的防区之内,届时全世界有20多个国家记者参加了,这也是我们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在国际正式场合露脸。
当时根据双方约定,禁止军队在驻扎在谈判区域,但是为了保障谈判顺利进行,允许双方派出一部分军事警察,负责中立区的警卫工作。
志愿军在开城负责警卫的是139师直属侦察营。姚庆祥所在的战斗排是在谈判前特意被选中,负责保卫谈判,担负谈判现场的警戒和保卫任务。
对于被选中担任开城警卫任务,志愿军139师不少老兵印象都很深刻。
时任志愿军139师政治部宣传科的新闻收音员段铭康后来回忆:
“警卫工作是必须慎之又慎,确保万无一失的。当时战友乔冠华(这里应该不是战友而是首长)还写了一首诗阐述警卫工作的责任之重大。“它是这样写的:警卫更辛苦,跟来又跟去,万一有差错,脑壳就落地。”
我认为志愿军中立区军事警察不仅承担的是保卫安全的任务,同时还承担着一个在国际上展现我们中国军人形象的任务。
姚庆祥率不在开城驻扎期间,其严整的军容作风不仅得到了中朝双方赞誉,还令西方媒体记者刮目相看。
应该指出的是,战后的开城当时各方面条件十分简陋,姚庆祥到的时候,队伍连住的地方也没有,更别提日常的食水。
即便如此,姚庆祥也坚持部队纪律,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他带领战士们自己动手,搭草棚,挖土洞,跑到几十里路外去找水喝。
很快,姚庆祥与当地朝鲜人民结下了友谊。

1951年7月10日,中朝双方与联合国军方面的代表展开正式谈判。
应该指出的是,当时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方面并没有和谈的诚意,尽管他们谋求朝鲜停战,但却希望是在占有军事优势的情况下的“光荣停战”。
谈判从一开始就不顺利,谈了一个月始终也没什么结果。
也因为我方强硬的态度,美国人就开始考虑破坏谈判,并打算把破坏谈判的罪名安在我们身上。
1951年8月18日晚,姚庆祥去松古洞李大娘家探望,并听他说了美李军枪杀她家亲人的残暴行径。
当时天色阴沉,下起了暴雨,姚庆祥认为,越是恶劣的天气环境,敌人越是容易来破坏,于是起身告辞,返回部队后,他带着一个班的战士出来巡逻,一边巡逻还一边告诉大伙:
“上级有指示,这几天情况更紧了,敌人想寻找借口,破坏停战谈判,我们要提高警惕。”
半夜时分,姚庆祥离开板门店,向高头山驻扎的连部汇报工作。
1951年8月19日凌晨时分,在美国人授意下,美李军派出了30多名武装人员,违反谈判协议,悄悄进入了中立区,在其队长金昌植的带领下,由板门店的东南面潜到白鹤洞附近的山岗下,后又分出一股,潜伏在松古洞一家民房里。他们此行的目的就是伺机捕杀志愿军战士,借以制造事端。
当时,姚庆祥从连部刚走出来,就听到不远处传来枪声,于是立即率人包抄过去,在走过去的同时,姚庆祥要叮嘱战士们:
“这是中立区,不能随便开枪,要打的话,就要等敌人进入腹心地区,并要把敌人捉到手,让敌人在事实面前无法抵赖。否则,敌人会造谣,找借口。”
战士王仁元在夜色中,发现敌人的位置,高声喊道:
“排长,右边高地三棵树下有敌人。”
也因为王仁元的喊声,敌人密集的冲锋枪子弹打了过来,王仁元躲避不及,腿部重担,姚庆祥伤势更重,他是腹部中弹。
应该指出的是,那时战士们看到排长受伤,都上前去想要把他背下去,但他要求战士们先去救王仁元,然后一起去通知副排长率领的另外一个巡逻组来监视敌人。
“不要管我,宁肯牺牲一人,也要保卫和平,个人死了算得什么,决不让美李破坏停战谈判。”
战友们后来扶着王仁元撤下去以后,就只剩下负伤的姚庆祥一个人昏迷在当地。

当时敌人注意到姚庆祥负伤后,立即从四面包抄过来,想把负伤昏迷的姚庆祥拖过边界去,假装是我们先违反规定越界、
这时姚庆祥从昏迷中醒了过来,开始与敌人搏斗,不一会儿的功夫,连长、指导员带着巡逻组赶到。敌特队长金昌植看事不好,急忙向姚庆祥的头部连开两枪,并抢走了他的手枪、衣帽和鞋子。
当战友们赶到姚庆祥身边时,发现他已经停止了呼吸。
姚庆祥牺牲时年仅22岁。
一个负责中立区警卫工作的警察被杀害,在当时引起了轰动。
就在姚庆祥牺牲当天,位于开城附近的松古洞村村民集体绝食一天,以表示对和平战士的深切哀悼,对美李集团破坏和平谈判罪行的强烈抗议。
当天上午10时,双方的联络官以及新闻记者赶赴出事地点,面对惨案发生的现场,“联合国军”负责联络的官员被怼的哑口无言。
中朝双方立马就提出抗议,可面对这一事实,美方装聋作哑,百般抵赖。
时任志愿军参谋长的解方与朝鲜人民军副总参谋长兼侦察局局长李相朝赶往板门店附近姚庆祥烈士遗体存放的地方,共同致哀并发表讲话。
解方说:
“姚庆祥烈士是站在保卫开城停战谈判的和平前哨上牺牲的,他这种为了和平而献出自己生命的高贵品质,一定会激励中国人民志愿军捍卫和平的决心。”
李相朝也向在场的我方人员说:
“姚庆祥烈士为保卫和平谈判而牺牲,他永远活在我们朝鲜人民心中。”
1951年8月20日,志愿军在开城举行了姚庆祥烈士追悼大会。

当时,139师专门负责烈士灵堂的布置,这时候大伙才惊奇的发现,姚庆祥生前连一张照片也没有留下,最后无奈,只好凭借战友们的回忆现场画了一幅。
灵堂设在开城附近高丽小学的一间教室内,两侧挂着一幅对联:
为保障对方安全反遭毒手
向敌人讨还血债以慰英灵
朝鲜停战谈判代表团的中朝两国也都派了代表参加,时任外交部常务副部长、军委情报部部长李克农,外交部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国际新闻局局长的乔冠华也都来到了追悼会现场。
李克农认为灵堂上的挽联不足以诠释大家愤慨的情绪,就让乔冠华再写一副,乔冠华略一思索,即挥笔写下:
世人皆知李奇微
举国同悲姚庆祥
这幅非常醒目的挽联也引起了当时出席追悼会的世界各国记者的关注。出席追悼会的美国记者在各方压力之下,也不得不为烈士佩戴黑纱。
追悼会开始后,时任志愿军139师政委的袁福生以开城中立区军事警察部队负责人的身份,报告了姚庆祥烈士遇难经过,并介绍了烈士生平事迹,令在场所有人都忍不住潸然泪下。
时任志愿军第一副司令员邓华也发表了讲话,痛斥美韩破坏和谈的举动,并盛赞姚庆祥:
“姚庆祥排长为实现朝鲜停战而牺牲,他虽死犹荣。他的生命虽然短暂,但是业绩彪炳千秋,我作为一个停战谈判的代表,我发誓,坚决秉承我战友的意志而奋斗,如果我们不能经过谈判而争得和平,那我们就必须用反侵略的斗争来赢得和平,以安慰烈士的英灵。”
追悼大会结束后,开城市各界人士亲赴市郊子男山,为姚庆祥烈士举行了安葬仪式。

1953年1月,志愿军追认姚庆祥烈士为一等功臣,并授予“和平战士”称号。
同年,中国人民第三届赴朝慰问团奔赴朝鲜,还特意前往开城的志愿军烈士陵园,时任总团长的贺老总亲自到烈士陵园祭奠为国牺牲的志愿军烈士,并向姚庆祥烈士墓碑敬献花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