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0月,《再见爱人5》的开播本应延续情感观察类综艺的热度,却因嘉宾路行的“塌房”演变成一场舆论风暴。演员邓莎的丈夫、创联控股前董事会主席路行,因被曝行贿近千万元且牵连上市公司,成为舆论焦点。随着节目停更、辞职风波与法律争议交织,这场真人秀的“滤镜”被彻底击碎,暴露出娱乐工业与商业伦理的深层矛盾。

10月24日,邓莎代替路行发表声明,宣布退出《再见爱人5》节目。路行的履历曾被视为“逆袭典范”:从建设银行副行长到港股上市公司创联控股掌舵人,他主导的借壳上市一度被资本圈传颂。然而,今年7月中国裁判文书网披露的刑事判决书,撕开了其光鲜表象。

据文书显示,路行在推动公司借壳上市期间,向退休干部史某燕行贿总价值超1000万元,包括3141万股创联控股股票(价值812.44万元)、现金160万元及购物卡47万元。作为回报,史某燕为其大开项目审批“绿灯”。2024年12月,史某燕因受贿罪被判刑十年半,但路行却未被公开追责。

耐人寻味的是,行贿案发时,路行正以“企业家”身份高调参与综艺。节目组宣传中,他以“创联控股掌舵人”“家庭顶梁柱”人设亮相,甚至将妻子邓莎的演艺事业贬低为“演宫女丫鬟”,自称“生儿子是最大贡献”。这种“成功学叙事”与行贿事实的割裂,让公众哗然。

路行的争议迅速波及节目。《再见爱人5》首播次日(10月17日),路行辞去创联控股一切职务,理由是“专注个人业务”。次日,节目组宣布第二期推迟播出,声明称“调整计划”,但舆论普遍认为与丑闻有关。

节目停更背后,是综艺制作方对嘉宾背调的严重失职。作为一档聚焦婚姻关系的观察类节目,《再见爱人》本应筛选价值观正向的嘉宾,却因追求“冲突性话题”引入争议人物。路行在节目中的“丧偶式婚姻”言论引发女性群体愤怒,而其行贿案曝光后,节目更被质疑沦为“违法者洗白平台”。

法律界人士指出,若行贿事实成立,路行作为公众人物参与综艺已涉嫌违反《广播电视管理条例》。节目组未尽审慎义务,可能面临内容违规追责。

路行事件引爆的不仅是综艺伦理争议,更折射出多重社会矛盾。邓莎在节目中哽咽控诉“付出被漠视”,透露因怀孕推掉《笑傲江湖》女主机会,婚后与路行长期“半分居”,连产检都独自前往。路行则被曝将家庭开支精确到“小数点”,却对妻子事业毫无尊重。这段关系被网友称为“现实版《消失的爱人》”,折射出高知女性在婚姻中的弱势困境。

路行通过行贿完成原始积累,却在节目中塑造“励志企业家”形象。其关联企业创联控股连续三年亏损,市值缩水至2.36亿港元,股价跌至0.035港元,濒临退市边缘。辞任后,舆论猜测其或借综艺热度转型直播带货,延续资本套现路径。

路行事件并非孤例。近年,从吴亦凡到李铁,公众人物“犯法-道歉-复出”的循环屡见不鲜。此次综艺制作方对路行的纵容,再次引发“违法者能否靠流量洗白”的讨论。极目新闻评论指出:“行贿受贿绝非娱乐谈资,娱乐节目不能成为违法行为的漂白剂。”

《再见爱人5》的停更危机,为行业敲响警钟,制作方需建立“法律+道德”双重背调体系,杜绝“问题嘉宾”带坏内容风向。为博眼球邀请争议人物,最终可能因丑闻导致节目停播、品牌受损,得不偿失。明星与企业家需意识到,公共形象不仅是商业资源,更是社会责任的载体。
路行的故事,是一个关于权力、婚姻与资本的警示录。当综艺的聚光灯照向阴暗角落,唯有坚守法律与道德底线,才能避免“娱乐至死”的悲剧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