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号,杨振宁去世,停灵七天,于24号9点在八宝山举行遗体告别仪式。

殡仪馆外,是四面八方赶来的各界人士,从白发苍苍的老人到青春稚嫩的学生,这一刻,职业、年龄都不重要,大家带着无比沉重的心,送杨振宁最后一程,人山人海却又井然有序。


“沉痛悼念杨振宁先生”黑底白字,透着一股悲伤。

灵堂曝光,很大,可以让多人一起鞠躬致敬,但布置的极其简单,蓝色背景墙上,挂着杨振宁的照片,照片底下松柏长青,花圈在两侧并排放着,挽联诉说着哀伤。

翁帆带领着一众家属站在最左侧,作为遗孀,她在最前边,由于杨振宁的家人不常露面,从以往曝光过得一张合影中可以看出,站在灵堂的人中有女儿杨又礼、次子杨光宇、侄子杨镭,大儿子杨光诺或许是身体不适,没有现身。


杨振宇的孙子也在,起棺时,孙子抱着遗照走在前边。

这场告别式,杨振宁获得了最高礼遇,举办地点在八宝山殡仪馆,据说,会安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这里是无数伟人长眠的地方。

遗体上,覆盖着鲜艳的五星红旗,去世后能身盖国旗,必定是为国家做出过重大贡献的英雄,杨振宁得此殊荣,此前所有谣言不攻自破,国家肯定了他,赞扬了他,足够了。

杨振宁去世后,翁帆的悼文很简短,但却概括了其一生,杨振宁为民族复兴、国家强盛、人类进步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他化作星星回到星空,依旧激励着世人前进。

这些年,因为杨振宁丧偶后娶了小54岁的翁帆,经常被诋毁,“花边新闻”的名气竟然盖过了他的成就,但成就摆在那里,他35岁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并在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凝聚态物理等领域作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

杨振宁还推动了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科学研究所、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南开大学理论物理研究室和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的成立。
回清华定居后,他直接捐出国外房产,送给清华做研究。

现在,杨振宁书屋及档案资料库已经建成启用,杨振宁将其珍藏的部分书刊、字画、雕像等艺术品,无偿捐献给清华,支持清华的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

杨振宁已经离去,但他的精神永存。
告别仪式前,众人猜测,这场葬礼会是怎样的规格?能否超越邓稼先、钱学森等人,其实,这样的比较完全没必要,所学的领域不同、贡献也不同,但都是为了祖国好。
其实,杨振宁之所以会被猜测、被比较,就是因为他曾经入了美籍。
杨振宁坦言,入美籍是十分痛苦的事情。

因为这件事,父亲至死没有宽恕他。

1971年,回国的限制解除后,杨振宁立马办手续回来探亲,其实他自己也是惴惴不安的,就连父亲都无法理解他,更何况别人呢?令杨振宁感动的是,周总理不仅没怪他,还亲切接见了他,两人畅谈5小时。

也就是这次见面会,探亲结束回美后的杨振宁到各所高校演讲,激励了无数爱国青年立志报效祖国。
1973年,杨振宁再次回国,毛主席又见了他,还肯定了他在物理上取得的成绩。

恰恰是毛主席和周总理对杨振宁的看重和鼓励,让他知道,祖国需要他,而他也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报效祖国。
于是,杨振宁竭尽所能的帮助那些困难的留学生,为祖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物理人才,他经常回国到高校进行交流,推动国内物理学的发展。

美籍从没能限制杨振宁的爱国心,他依旧是黄皮肤、中国心。
尽管国籍不是阻碍,但杨振宁还是历经艰难,重入了中国籍,他彻底释然,也算是了却了父亲的一桩心事,如今杨振宁在另一个世界和父亲团聚,终于可以坦然面对父亲了。

翁帆看着那些鞠躬悼念杨振宁的人们,脸上满是悲伤,人也显得很憔悴,相爱21年,失去爱人,从此只剩她孤独一人了。

尽管杨振宁曾说,希望他离开后,翁帆可以再嫁。

但曾经与如此优秀的男人共度几十年,翁帆又怎么会再看上别人呢?
无论翁帆今后的选择如何,希望现在的她早日走出悲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