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开《逃离朝九晚五的恋爱》之前,还真没想过嘉宾会这么接地气。
早晚高峰代步的两轮电动车,北京东五环外的出租屋,节目备采时打来的工作电话,甚至连录制时间都是请了五天年假……
确实不悬浮,只是显得命很苦。
去精英化的嘉宾阵容确实没有了以往那些让人火大的strong哥姐,但下班寻求消遣的社畜看这个,跟照镜子没什么区别。
节目目前为止的播出效果,好像也没有如想象中一般大事很妙。
打破精英滤镜的牛马恋综,观众真的爱看吗?
牛马恋综的最大噱头,是成功地将“恋爱”这个主题,从悬浮的偶像剧拉回了粗糙的现实地面。
比起以往恋综里的海归精英和富二代,《逃离朝九晚五的恋爱》在嘉宾这块确实朴实了很多。
综艺内容的设定倒不复杂——10位北京打工人利用5天年假奔赴海南共同生活,返京后在加班间隙维系感情。直播运营、图书编辑、剪辑师、银行职员、程序员、企业资讯客户经理、电视剧执行制片人……光是嘉宾职业这块已经真实得像身边的朋友了。
休假第一天没人忙着破冰社交,当务之急是在酒店大床上好好补个觉。
大家聚在一起聊天,话题也不是追忆英伦情和畅谈高尔夫,而是聊聊MBTI、通勤和房租。
嘉宾之间的称谓是“X总”和“老师”,你们到底是上恋综还是约见同事?
听对方聊到公司所在地铁站的第一反应是“那边换乘人好多的”,确认过眼神,是早高峰跟我挤地铁的那波人。
互联网公司牛马相见,仅凭坐标已经大致锁定了对方就职的公司。西二旗和大钟寺,我好像也猜到了呢。
晚饭后回房间大家进入了邀请模式,连续收到三位女嘉宾约会请柬的男嘉宾感受到了意外惊喜和抉择压力,而重点是第二天要约会的他,凌晨一点还在加班呢。
极强的代入感验证了选角的真实性,也真的让屏幕前的牛马感受到了不适。
“看一眼应激地退出去”“太刺眼了……还是看富二代的死装舒服点”“看得只想喊宫中禁止对食”
大伙儿的应激反应,恰好是这档综艺的流量密码。
从悬浮造梦到回归现实,恋综把镜头对准普通牛马,无非是为了迎合观众对“真实感”渴望。
往季节目中脱离普通人生活的“精英叙事”已经造成了大众的审美疲劳,寻求消遣的观众真没心情看一群strong哥姐秀得不知天地为何物……
去年播出的《心动的信号7》里,当被问及“最喜欢英国哪个城市”,有嘉宾脱口而出“我也挺喜欢曼…Manchester”,中文“曼”字刚出口就一个急刹车切换成了英文。该桥段迅速在抖音、微博等平台发酵,引发网友大规模玩梗和嘲讽,还将“二本恋综”等反讽话题送上热搜。
综艺节目制作方显然捕捉到了这一信号,后面一系列恋综的选角都多了些现实主义色彩。
话题回到“牛马恋综”,这一标签本身就自带话题度,网友从节目中延伸出的议题,天然适合微博、小红书、抖音等平台讨论,极易引发观众的二次创作和分享,形成自发传播。
当下的社会弥漫着“倦怠感”和“焦虑感”——对高强度工作的厌倦、对不确定未来的担忧、对简单生活意义的追寻。对准牛马的议题,切中了这种集体情绪,让观众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职场吐槽近两年频繁出现在喜剧综艺和脱口秀里,各种出圈梗的爆火都验证了一点——观众需要这份共情带来的情绪价值和代偿性满足。
看惯了偶像剧式恋综的高手过招和工业产糖,当疲惫到没什么精力恋爱的打工人聚在一起,还真精准拿捏住了观众的注意力。
与现实议题接轨,是综艺创新探索出的一个好方向。但在恋综这个造梦已久的题材里,观众真的能坦然接受这份“真实”吗?
以两性情感为主题的综艺,含糖量真的太重要了,毕竟观众是奔着“看别人谈恋爱”来的。前几季出圈的恋综能持续吸引观众,都少不了一对好嗑的CP。比如坐在《逃离朝九晚五的恋爱》观察室里的“奇闻CP”,就是恋综里走出的长尾真情侣。
“牛马”们的日常生活已被工作和通勤大量消耗,他们的情绪状态往往是倦怠的、收敛的,而非饱满的、外放的。在这种状态下,很难产生和维持高能量的、戏剧化的浪漫。比如约会日去结伴去到海滩上的嘉宾们,没什么对恋爱的渴望,更多是对度假的向往。
节目前两期确实没什么太大的嗑点,观众的讨论重点还没从“照镜子”转移到嗑CP。节目组主推的司文楷和张潇文这对“犬兔CP”,虽然有暧昧情愫在流动,但暂未产生太大的影响力。
反倒是两个女孩子的友情线蛮温暖的,一起看烟花这段很有氛围感,看得人很治愈。
我说综艺制作人们不如听取网友的建议,搞个友综给大家尝尝咸淡。
牛马恋综剥离了爱情的华丽包装,试图展示其朴素的内核。但在恋综里寻求治愈的观众,还是需要一层柔软甜蜜的糖衣。创作者可以适当贩卖焦虑,也要调节好现实与梦幻的配比。
爱情自然是永不过气的议题,不过在时代变迁中持续更替表达载体。牛马恋综存在的意义,不只是在现实对照中引得观众控诉几句,而是在恋爱探索中引导大众走出高压生活下的情感困境。
荧幕前的你,更期待什么样的恋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