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先生在八宝山举行的告别仪式刚刚结束,争议的话题就接踵而至。
有人批评他遗体盖国旗“没资格”,也有人拿出翁帆的婚事八卦个不停。
其实呀,大家心里都明白,情况可不真是他们说的那样。

盖国旗争议:不懂规矩还是故意挑事
在告别仪式上,杨振宁的遗体披着国旗的场面,竟变成了一些人攻击的对象。
网上有不少声音在揣测,说“他不过是个科学家,又没参军,凭啥披国旗”,甚至还扯出“双重国籍”的老话题,骂得挺难听。
其实,这些人根本没弄明白,盖国旗可不是随便来个批准就行,背后有挺严的规矩和依据撑着呢。

早就有文件规定,那些为国家作出重要贡献的杰出人士,去世后可以用国旗覆盖他们的遗体。
杨振宁的贡献,绝对不是仅仅用“只是个科学家”这几个字就能一笔带过的。

他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奖,规范场论和杨-巴克斯特方程,也都对整个物理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回国以后,他协助清华建立了高等研究院,推动了基础科学的繁荣,也培养出了不少优秀的科研人才。
到了2021年,他还获得了“感动中国人物”的称号,这样的人,完全配得上这份荣誉。
更让人跌眼的是,官方媒体早就把答案揭示出来了。

新华社报道葬礼的时候特别说明了,“遗体盖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这不仅表达了对他的尊重,也完全符合相关规定。
那些说“没资格”的人,要么根本没关注过规定,要么就是故意无视实际情况,就想找个借口发泄一下。
有人评论得挺有道理:“要是这帮科学家都不配,那还剩谁能配呢?”
这边国旗的事还没搞明白,翁帆又被扯进去了。

翁帆20 多年感情抵不过恶意揣测
有人翻出2004年她和杨振宁结婚的旧料,拿年龄差说事儿,还说“她是图名利”,又说“现在人走了,终于能轻松了”,话里话外满满都是不怀好意。
这些人根本没见过他们20多年的相处细节,全都是凭空猜测、胡乱传言。
翁帆和杨振宁之间的感情,早就有好多实锤证明了。

婚后,杨振宁走到哪都带着她,拍照片的时候总把她搂在身边,采访里还说过,“她是上帝送给我的礼物。”
翁帆一直陪在身边,帮他整理手稿、准备课件,90多岁的杨振宁还能坚持工作,少不了她的照料和关心。
清华的教授曾提过,每次拜访他们家,总能看到他们一块儿看书、聊聊天,那种默契可不是假的。
在这次告别仪式上,翁帆的表现,真是一看就知道啦。

她一直眼眶红红的,握着白菊的手都在哆嗦,鞠躬时差点站不稳,送别时捧着骨灰盒的模样,真让人心里一阵酸楚。
要真像有人说的那个样子只是为了名利,她又何必坚持陪伴了二十多年,又何必在告别时那般难过呢?
那些找茬的人,基本上就是不愿意看到别人过得比自己好,只能用恶意的猜测来遮掩自己心胸狭窄的缺陷。
更让人觉得挺无语的是,还有人拿“遗产”这事儿说,胡乱给人捏造翁帆能分到多少财产的谣言。

要知道,杨振宁早就公开坦白过,他大部分财产都捐给了科研事业,留下给翁帆的就只有一些日常用品和书籍。
翁帆也从没有谈过钱的事情,反倒在悼念文章里写着“有他陪伴,何其有幸”,满满的感激和难舍之情。
这些造谣的人,连最基本的事实都懒得去核实,就只关注那些“钱”“名利”这些肮脏的东西。

别让恶意掩盖了尊重
其实这些争议,归根结底就是有人在故意搞混乱。
杨振宁先生一辈子都在为科学事业和国家的发展努力,逝世之后理应受到尊敬,可偏偏有人出来找茬,不是因为不懂规矩,要么就是别有用心。
翁帆作为亲属,忍受着亲人离去的悲痛,还要被人指指点点,实际上就是一种伤害。
还好,大部分人都保持清醒。

在网络上,赞扬杨振宁、关心翁帆的呼声可是占了大多数。
有人们在科普关于国旗覆盖的规则,有人晒出他们恩爱时的旧照片,也有人站出来反驳那些带有恶意的言论,帮他们澄清事情的真相。
尊重逝者,关心家属,不让谣言左右情绪,这才是正确的态度!
说到底嘛,评判一个人,还是得看他到底干了些什么,而别光听别人怎么说。

杨振宁用一辈子的努力,证明了他对科学事业和祖国的那份深厚感情。
翁帆用二十多年的陪伴,展现了感情的纯粹和真挚。
那些没啥趣味的争论,终究会被事实啪啪打脸,而他们留下的东西,永远会被人记在心里。
正如翁帆在文章中提到的,杨振宁先生会变成星星,永远陪伴着我们……

结语
送别会上的伤感还没有褪去,就有人开始找茬儿。
杨振宁为国旗的荣耀付出了应有的努力,而翁帆的感情也不该被恶意猜测。
别让那些杂乱的声音,遮挡了应有的敬意。
铭记他的功绩,祝愿她的前程,这才算是对逝去的人最真心的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