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有网友爆料,一则疑似演员郝蕾的朋友圈截图突然引爆网络。图中内容直指三大国际电影节奖项公正性,其中对辛芷蕾凭借《日掛中天》斩获威尼斯影后的质疑尤为尖锐——“靠一个‘扯头发’的片段就能拿影后,这种奖还有含金量吗?”
在这段疑似郝蕾的发言中,三大电影节被逐一“点名”:戛纳:毕赣导演《狂野时代》获得的“评审团特别奖”被指是临时增设、仅发奖状无奖杯,更暗讽导演是“被无限宠着的妈宝”;威尼斯:辛芷蕾的影后殊荣被归结为“扯头发”的单一表演片段,质疑其含金量;东京:影射评委文晏等人“玩转电影节”,慨叹“艺术良心难寻,小人之心遍地”。句句带刺,堪称一场对国际奖项的“无差别扫射”。



同日,正值电影《日掛中天》上映,身处舆论漩涡的辛芷蕾发布长文,正面迎战争议:她承认“扯头发”镜头存在,但强调这只是角色表达的冰山一角,“评价表演如同评价一个人,看片段不如看全貌”,并大方表示若争议能吸引观众关注全片,反而是好事。


面对“奖项有黑幕”的指控,她甩出六连反问:“若奖项可运作,谁来运作?该找谁?用钱还是资本置换?为何从业14年才运作成功?为何选我而非他人?”句句戳中逻辑漏洞,更以“14年龙套到影后”的经历,硬刚“短期运作论”。
她直言“中国不缺优秀演员,缺的是让他们发光的故事”,呼吁业界关注华语演员的国际机遇,并将威尼斯奖杯视为“幸运的象征”,却坚定表示“观众的认可,才是我最珍贵的奖杯”。

这场风波迅速分裂出两派观点:有网友认为辛芷蕾的六连问“逻辑满分”,若奖项真可操纵,华人威尼斯影后不会仅有巩俐、叶德娴、辛芷蕾三人。评委赵涛在评选过程中解释影片文化背景,属于合理的“撕奖”(争取认可),与资本黑幕无关。
有网友则指郝蕾的言论实为批判电影节“人情运作”的生态,并非针对个人。更有声音认为,业内“合规争取资源”本就普遍,完全否认运作“过于天真”。
而郝蕾本人被指因“奖运不佳”(未获国际三大影后)而“意难平”,但亦有观点认为她意在撕开奖项背后的制度隐忧。

辛芷蕾的“14年沉淀”,折射出实力派演员的普遍困境——即使演技过硬,仍需机遇与作品双重加持。其新作《日掛中天》中演技获评“零差评”,但剧情因“过度渲染苦难”引发争议,票房表现平淡,反而让奖项争议抢尽风头。
多数观众呼吁回归作品本身:“至少看完电影再评判。”毕竟,奖项的终极意义不在镀金标签,而能否让好演员被看见、好故事被传递。
这场围绕“扯头发影后”的争议,表面是同行质疑与个人反击,内里却搅动了行业对国际奖项标准、演员生存逻辑与艺术纯粹性的集体反思。当舆论场忙于站队时,辛芷蕾的六连问或许早已道破核心:若努力能被“运作”二字轻易抹杀,谁还愿为一场好戏赌上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