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安徽新闻网)
转自:安徽新闻网
“感恩与黄梅戏的相遇,是它让我的生命有了滚烫的意义。”11月10日,面对记者,新晋“文华表演奖”获得者虞文兵眼中闪着激动的光。
11月4日晚,第十八届文华奖评选结果揭晓,安庆市黄梅戏艺术剧院青年演员虞文兵凭借在黄梅戏《太阳山上》中“李安本”一角的精彩表演,摘得“文华表演奖”。
10月上旬,在四川省宜宾市酒都剧院的终评演出,虞文兵历历在目。现场掌声、叫好声不绝于耳,不少观众在演出结束后久久不愿离开。
“戏曲从不是单向的表演,是心与心的共振。我们唱到激昂处,观众的热血便跟着沸腾;演到悲恸时,台下的叹息也跟着凝噎。”虞文兵深有感触地说,来自天南海北的观众,都因这方戏台产生了共情,“原来戏曲从无地域之隔,有真情就能相通。”
《太阳山上》改编自皖籍作家季宇的中篇小说《最后的电波》,讲述电报局职员“李安本”从贪生怕死到投身革命的心路历程,再现了一段刻骨铭心的烽火岁月。
演出中,虞文兵将角色的弧光拆解得细腻入微:“李安本”打小算盘时的狡黠、处世投机时的油滑、与女兵相处时的腼腆,到最终抉择生死的决绝,都被他表达得恰到好处。
“要让观众一眼辨出李安本,就得把角色装在心里,而非套进程式的壳子里。”虞文兵始终笃信,戏曲表演最忌脸谱化,“哪怕是一招一式的老规矩,也得跟着人物的心跳走。”
自2021年首演至今,《太阳山上》已在安庆、合肥、武汉、北京等地巡演50余场。剧本在一次次打磨中愈发温润,人物在一遍遍雕琢中愈发鲜活。
此次终评前,剧组再次对部分台词和动作进行调整。“为拉大‘李安本’前后的气质反差,我们在前期表演里融入了丑角的灵动技法,让人物多了几分诙谐。”虞文兵说。
《太阳山上》始终坚守黄梅戏的根——阴司腔的幽婉、烟袋调的质朴,与“抢背”“摔壳子”等绝活相融并嵌进剧情肌理,让烽火故事既有老戏骨的魂,又有新时代的韵。
谈及“摔壳子”这类高难度武戏动作,虞文兵语气淡然:“做好这些动作没啥诀窍,不过是‘练’字熬出来的。”纵身跃起时臂腿如弓,脊背贴地时稳如磐石,这背后是无数次肌肉与平衡的较劲,是日复一日的汗水浸透戏服。
一出好戏,从不是一人的高光,而是一群人的同心筑梦。《太阳山上》的创演团队中九成以上的人员来自安徽本土,正是这份“皖韵匠心”,让剧目有了扎根的沃土。获奖当晚,虞文兵第一时间向团队传递谢意:“是所有人拧成一股绳的坚持,才让我站上了领奖台,这份荣誉,属于我们每一个人。”
文华奖荣光的背后,是虞文兵十多年来逐梦戏曲的坚持。1992年,他出生于望江县长岭镇,母亲曾经是黄梅戏演员,戏腔琴韵是他最鲜活的童年记忆。
“黄梅戏的调子多动听啊,站在台上,能尝试各种角色,体验百般人生。”戏曲的种子,就这样在虞文兵心里生了根。
2006年,虞文兵考入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叩开了专业之门。黄梅戏“行当无界”的特质,逼着他练就“能演百角”的硬功;2013年加入安庆市黄梅戏艺术剧院,实现从“学戏”到“唱戏”的转变;2016年考入中国戏曲学院深造,京剧和昆曲给予了他不同的艺术养分,让他既能守黄梅之根,又能拓创新之路。
“文华奖不是终点,而是我艺术路上新的起跑线。”作为“90后”演员,虞文兵始终将传承与发扬黄梅戏的使命揣在心里。“我要紧跟前辈步伐深耕技艺,沉到群众中汲取养分,在守正创新中推动黄梅戏闪耀新时代。”
(本报记者 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