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随着电视剧《沉默的荣耀》热播,剧中跳海女英烈的故事让无数观众潸然泪下。这位令人肃然起敬的角色原型,正是出生于静海区蔡公庄镇的革命烈士董健民。如今,在英雄的故乡,一座庄严肃穆的董健民同志事迹纪念展厅正式落成,将那段峥嵘岁月娓娓道来。

一座展厅
连接历史与现实的桥梁
步入展厅,董健民烈士的半身工装铜像目光如炬,穿越时空凝望着她曾用生命守护的土地,那坚毅的眼神中,既有对革命理想的执着,又饱含着对家乡的深深眷恋。


“董健民同志事迹纪念展厅占地2880平方米,由序厅和巾帼之志、先辈引路、奔赴延安、枣园电波、渤海惊涛五个主展厅组成,全景展现了董健民同志成长、工作、战斗以及为保护党的机密英勇牺牲的革命历程,弘扬她‘誓与密码共存亡’的忠诚精神。”蔡公庄镇人大主席曲维敏告诉记者,该展厅自2024年启动建设,经过为期一年的选址设计、史料搜集、场景搭建,目前各项工作已基本完成,即将于近期正式对外开放。
“为了让红色故事可触可感,备展团队收集了许多珍贵的一手素材,比如展厅中复原了董家当年的土房场景,一辆脚踏车、一个量斗、一副茶壶等细节设置,真实再现了董健民烈士青少年时期的生活环境,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沉浸式体验,让观展群众更加直观深入地了解烈士投身革命的心路历程。”曲维敏介绍。
青春许国
从海河女儿到延安战士

在本次展出的珍贵史料中,一张董健民姐妹与叔叔董秋斯在香港九龙寓所前的合影格外引人注目,他们的眼神中满是对革命圣地的向往。
曲维敏介绍,1923年,董健民出生在静海区蔡公庄镇刘祥庄村一个普通家庭。在叔叔董秋斯(我党早期革命者、著名翻译家)的引导下,年轻的董健民如饥似渴地阅读进步书籍,特别是丁玲的诗歌与小说在她心中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1939年,面对山河破碎、民族危亡,16岁的董健民与两位姐姐董清民、董仲民毅然踏上奔赴延安的征程。“她们先是坐船从天津出发前往香港,然后辗转广西凭祥、贵州贵阳,再到陕西西安,最终抵达延安,前后历时八个月,行程约两万里。”曲维敏说。
到达延安后,董健民被选调到中央社会部机要科,在时任中央社会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长李克农领导下担任译电员。透过展厅中复原的工作场景,观展者仿佛置身革命战争年代。
“在李克农同志的撮合下,1942年底,董健民与钟琪结为革命伉俪,这是当时二人结婚窑洞的复原场景,他们既是工作上的好搭档,又是生活上的好伴侣,两年后,他们的儿子明明出生,在离开延安前留下了这张一家三口的珍贵合影。”曲维敏指着墙上的照片说道。
碧海丹心
用生命捍卫党的机密
在渤海惊涛展厅,一幅油画定格了悲壮一幕:年轻的董健民与丈夫钟琪紧抱幼子,三人相拥跃入波涛汹涌的渤海,用生命践行了“誓与密码共存亡”的铮铮誓言。
1946年,解放战争硝烟初起。董健民夫妇受命携带党的机密文件前往大连建立秘密电台。同年11月7日,由于叛徒告密,董健民一家乘坐商船进入渤海海域时,遭到国民党军舰拦截。炮弹击中商船,不满两岁的明明头部被弹片划伤。千钧一发之际,面对登船搜查的敌军,董健民夫妇将密码文件紧紧贴在胸前,怀抱两岁的幼子,一家三口相拥跳海,壮烈牺牲。时年钟琪25岁,健民23岁,明明只有不到两岁。
“宁可牺牲全家人的生命,也要保护密码安全!”这铿锵誓言,随着渤海波涛,永远回荡在历史长河。
薪火相传
红色基因绽放新时代光芒
展厅内,2006年央视《永远的丰碑》栏目播出的董健民事迹专题片循环播放。出口处,董仲民晚年为家族后代上党课的视频吸引观展者驻足,镜头前,这位白发老人谈及妹妹董健民时数度哽咽。


英雄魂牵故里,后辈永世不忘。如今,在这片英雄辈出的热土上,红色基因正焕发新的生机。蔡公庄镇将董健民同志事迹纪念展与乡村振兴成果展有机结合,打造印象蔡公庄多功能展厅。从革命先辈的“忠诚精神”到如今打造“中国乐器产业基地”,静海儿女正以昂扬姿态奋进新时代。“我们将以此次开展为契机,致力于打造‘辐射镇域,面向全市’的红色研学基地,让烈士精神成为传承红色血脉,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展厅即将开展的消息传来,乡亲们激动万分、奔走相告。英雄的故事早已化成一种强大力量,激励着家乡的后辈,沿着先烈指引的方向砥砺前行。蔡公庄镇教师莒孟革还特别创作了诗歌《海魂永耀,密誓沧溟——致敬董健民烈士》:
渤海的波涛啊
请轻声歌唱
不要惊扰安睡的英灵
故乡的春风啊
请温柔拂过
把英雄的故事传遍四方
你们在海底紧紧相拥
守护着永恒的誓言
我们在岸上赓续征程
建设你们向往的明天……